小木屋,立于庭院里两幢楼房间,别有一番情调。 冬至后,一扇木门半掩着,记者轻轻敲门而入,忽然,那股熟悉的腊肉味扑鼻,火坑升起熊熊火焰,坑上穿串挂满了腊肉、香肠、血豆腐…… 暗黄的灯光下,几位老人团团围坐火坑旁,一边熏肉取暖,一边摆龙门阵、唱歌,满屋里充满了温馨感。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木柱子前,四方凳上搁着一把篾匠刀、老虎嵌、半边剪刀和铁丝,躬起腰背,把一个破旧的竹筛紧压在大腿上,双手不停地整理篾头,顺着转动,剪齐,再装上一个竹篾圈,用包装带缠绕,一上一下,一环扣着一环…… “人老了,只能当‘补锅匠’了。” “新三年,旧三年,补好后又用三年。” 这样边修补、边聊天、边烤肉,不知不觉,3个多小时过去了,一面破旧的竹筛,经他精心的修补最终“出炉”,完好如初。 “王太君是我们西街的手工艺人。”82岁的屋主人李藏润兴致接过竹筛,夸赞说,他曾经是施秉县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呢。 6年前,他从施秉建筑队退休,母亲已94岁了,三个儿女各有事业,妻子是个很开朗的家庭妇女,上慈下孝,一家和和美美。 李藏润介绍,2000年,施秉县城改造,我们西街有三分之一的房子都是王太君帮忙设计施工的,既节约材料,又节约费用,主人家爱好,请他吃一餐酒,抽包把烟,从不收钱。 令人难忘的是,48年前,李藏润在施秉“五七”干校学习,因老丈人千古,借了其妻老外婆的寿枋。这年老外婆噩耗,王太君等四人,陪同妻子连夜用板板车,徒步50多公里,将还的寿枋运到邻县黄平重安江镇。 “我们是几十年的老街坊,都是一家人。”王太君回忆说,小时候,我们七八个邀约进山砍来竹子,制成鱼帘子,在县城舞阳河安装好后,大家跑到上游赶鱼进笼子。有一次,总共捉得100多斤,到李大哥家“打牙祭”后,每人还分得一大堆鱼。 几十年,一晃又过去了。如今,上年纪了,但大家仍形影不离,每天、每月、每年,都相聚在这个“家”,喝茶、唱歌、侃门子、打牙祭、过街坊节,其乐融融。 “一身盔甲、一件老戏服,是我们西街扎故事的“古董”。”雷锦成欣然说,他修好了,交给街坊保管,留传到今天。 西街街长邱茂峰告诉笔者,92岁的李志秀,前些年,喜欢与比她大两岁的马德英,跟邻居补老绣衣。 相传,施秉西街汉族、苗族杂居,祖先从湖南和四川迁住这里,现有800余户2000多人,仅80岁以上的老人20余人,其中,90岁以上有4人。 “有了新工具,不忘老工具。”笔者感慨,这些老工具不仅能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还能从一个街坊,一个家庭,一个普通退休工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爱心和行动诠释着“街坊一家,邻里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 “王太君修补“烂箩箩”,就是修补岁月,修补快乐。”原老居委会主任沈大娥这样说:“更多的是留住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美丽‘乡愁’,唤醒了对故土的深沉眷恋。”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