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龙
秘境甘南、九色香巴拉。甘南——一个美丽的名字,一片美丽的草原。任星一样繁多的牛羊自在其间,任海一般绽放的格桑花尽情风流。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草原儿女,追逐绿草,放牧牛羊,缘定要与这片生命的绿色终身相守,用全部的心智创造着自己以草原为根基的家园文明。 从村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舟曲县楹联文化广场到注重农民增收的甘南第一村香告村藏族风情农家院,从僧侣危旧房改造到洮砚文化的推广……走遍甘南大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带来的变化处处展现,村民与干部,僧侣与工匠,切身感受到阳光普照下的融融暖意。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中,甘南州牢牢把握“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使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进,共同谱出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建设:让百姓生活充满阳光 每当夜幕降临,甘南各地的文化广场就会出现一道别致的风景——村民们或翩翩起舞、或闲话家常、或散步健身,悠闲自在,欢乐祥和。 在卓尼县阿子滩乡玉古村,广场上热闹非凡,其乐融融。歌声、乐声、笑声,声声入耳;老人、青年、孩童,人人参与。 正在打篮球的孩童和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老人,尤为引人注目。村民李玉个说:“以前吃了晚饭就窝在家里,现在到这里来还可以跟着年轻人跳跳广场舞、打打篮球,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 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的射箭场上同样是一片热闹景象。“自从有了这个游乐场,无论是游客还是村民都喜欢到这里玩,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增进友谊……”村民们你一句我一言。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如同走进了江南水乡,苍老的古树和古老的水磨相依相伴、相映相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处涌动着蓬勃的希望和幸福的梦想。近年来,池沟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殊荣,谱写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崭新篇章。 应该说,修建文化广场、搭建农村戏台是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一个缩影,更是甘南州委、州政府强力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带来的效应。 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甘南州还在文化建设方面,注入项目资金,充分保护、挖掘、传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元素,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神秘优雅而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走出寺院,走向世界;活跃在甘南草原的20多个“南木特”戏班子,让古老藏戏重获新生;尘封的古籍得到整理,多姿的民族舞蹈得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在甘南州正散发着芳香。 走进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的百余盘磁带、光盘,是该中心从民间搜集的民族民间文化各领域的原始资料,涉及唐卡、藏医药、甘南民歌、朵地舞、巴郎鼓舞等内容,其中有7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人员目前正对列入州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登记整理,补充完善。 摆放在甘南州文化馆的30余块精美展板上,记录着佛殿音乐、“南木特”藏戏、锅庄舞、民间史诗、雕绘艺术等甘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已走出寺院,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有着悠久历史的“法舞”表演,是各寺院一年中最为壮观的活动之一;粗犷豪放的“朵地舞”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每逢重大民俗节庆活动,这一沿袭至今的民族舞蹈,让人回味。 据甘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起,他们用了两年多时间,跑遍了全州乡镇牧村,搜集了15个藏戏剧本,近300万字的藏文版《南木特藏戏剧目荟萃》一书已出版。一系列振兴文化发展的举措,让甘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弘扬。 美丽的甘南草原在城乡联动中,处处演绎和彰显着“生态甘南、旅游甘南、文化甘南、多元甘南、幸福甘南”的丰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故事。 社区变样:居民办事更方便了 宽敞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市通钦街道办完成了办公环境的彻底改造,办公环境焕然一新,投入使用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业务办理的需要。 “以前大家挤在一起办公,不仅办公不方便,社区居民日常想要开展一些活动,也没有场地条件。”舟曲路社区负责人说。 随着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制的推行,更是拉近了干群关系。“一杯热水、一张笑脸、一句问候”让各族群众为干部点赞、为政府点赞。“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更是新时期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在合作市敬老院老人眼里,有房住、吃喝不愁,还有老伙伴能在一起健身、娱乐、聊天,就是他们的幸福。这里的老人基本都是五保户,没有亲人陪伴,但他们享受着别样的温暖和幸福。 坐落在市区的敬老院,是一所集养老、护老和救助无助残疾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这里的老人逢人就夸,他们有一个“好女儿”。 “没有张惠,我们怎么会幸福呢?”“您有病有难不用愁,您有个好‘女儿’啊。” 老人口中的“好女儿”,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藏家妇女张惠。十几年来,张惠为敬老院捐款达8万余元,组织带动州市民政、妇联、工商联捐款16余万元,捐助的粮油、燃料、衣物、蔬菜等折款10万余元。张惠还雇佣专人照顾老人,使老人们平日生活起居、疾病治疗、康复有了依靠和保障。除了照顾孤寡老人,张惠还收养了两个女婴,现都已长大成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解决了甘南州少数民族聚集区群众诸多切身问题,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修缮寺庙:激发宗教人士爱国爱教热情 在甘南,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四成以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甘南始终把寺院管理作为民族地区维稳的重点,千方百计做好寺院设施建设及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