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在溧阳知县任上的陈曼生喜好紫砂,研制茗壶,与宜兴制壶名匠杨彭年正式结谊,合作制壶。由此开启了中国紫砂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人壶期,是谓“曼生时代”。 “曼生时代”最大的艺术成就是真正产生了系统而严谨的壶式谱系及传器图例,以“曼生十八式”为代表。曼生以前的历代制壶艺人,乃至那些名匠大师,他们创制或传承的壶型款式,并不是很多,每个人最擅长的也仅数种而已。而陈曼生使历代传统的壶样款式发生了颠覆性的突破,即方非一式,圆非一相,千态万状,蔚为壮观。 “曼生十八式”是由石瓢、半瓦、半瓜、扁圆、井栏、高井栏、笠荫、六方、匏瓜、圆珠、葫芦、传炉、觚稜、四方、合盘、柱楚、石铫提梁、合欢组成。这十八式实际上是陈曼生的代表性壶式,被紫砂壶界作为经典样板而传世。陈曼生有句名言:“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紫砂壶艺上就是其壶式设计质朴而洗练,造型简约而大气,款式别致而古逸。大朴不雕而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而大气磅礴。他的“曼生十八式”全部是以素质、素形、素色、素饰、素调、素净为主体呈现,达到了以文为本、以朴为宗、以简为上、以逸为趣的壶艺最高境界,开拓了从明及清整个紫砂壶艺的新风尚。 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来看,“曼生十八式”是对清代庙堂所崇尚的那种繁缛奢靡、刻意冗杂、过度加工的一种否定,以及对宋代及明代审美情趣的呼唤与拓展,从而奠定了以后中国紫砂壶艺的艺术峰值和美学标杆。 作为“曼生时代”壶艺的物化形态和款式载体,其标志就是“陈杨合璧”。即作为文人的陈曼生设计出样,由作为壶师的杨彭年打坯制壶。文人精神推崇的是人文理想、审美追求、使命操守与意境内涵。工匠精神注重的是精益求精、坚守执着。在中国紫砂壶艺史上,陈曼生与杨彭年,他们分别是文人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化身与践行者。正是文人精神使工匠精神得到了升华,否则,杨彭年很可能湮没在窑场坊间;也正是工匠精神使文人精神得到了支撑,否则,陈曼生很可能壮志难酬。 (摘自《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