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乡村美景入画来
——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侧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2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侯明红

  随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深入推进,卓尼县木耳镇充分结合各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深挖内涵、打造特色,体现乡村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博峪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引领作用突显,走出了具有博峪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新路径。
抓环境,点面结合
  “锃亮的瓷砖、干净舒适的澡堂,小康村建设以后我这小院可比以前干净多了,在院里乘乘凉、聊聊天,很是滋润。”每次提起小康村建设,木耳镇博峪村的老李就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以来,该镇以实施农牧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提质打造小康村建设为牵动,集中攻坚,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净化,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整治上抓“脏乱差”整治,建立完善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处理机制,各乡镇都实行环境卫生的集中管理,全县9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净”,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面覆盖。
抓生态,连片整治
  在片区建设中,该县按照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类型,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深入挖掘,丰富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特质,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结合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以中心村、乡镇驻地、旅游景点周边村为重点,突出治理“脏乱差”现象,基本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目标。充分发动农牧民群众,扎实开展“自清自净”活动,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大幅提升了村、乡面貌。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净化,结合“绿色长廊建设”,积极栽树植绿,累计植树6.7万余株,整治河道、沟渠43余千米,村均绿化率达到75%以上。加强环卫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按照“政府统一购买、集中运作管理”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公开采购社会化服务。各乡镇每周两扫,建立了包片专人管理机制,各村均成立5人以上的保洁小组,增设垃圾收集斗67处,增放垃圾清运车17辆,新建垃圾填埋点234个,清理公路沿线墙面广告1.6万多平方米,清运垃圾26.63万吨,配备环卫设施1307个。使城区生活垃圾和泔水得到了及时清运,做到了清扫区域内无垃圾、无乱堆乱放、无白色污染。
抓产业,融合旅游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卓尼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提升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大力提升完善规划设计,全力推进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生存环境,加大旅游文化产业扶贫,不断强化措施、统筹结合,确保生态文明小康村工作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藏家乐)69家。
  如今,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显著。据介绍,全县4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已建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按照住房安全舒适化、道路便捷畅通化、街道场地明亮化、村庄绿色生态化、村内村外干净化、公共环境优美化、用水洁净安全化、用能清洁低碳化、通讯网络入户化等“九化”要求,做到结构安全,风貌统一,造型美观。目前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投入使用,满足了上学、就医、社保和文化活动需求。村内主干道100%实现硬化,巷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统一布置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实现电话、手机信号、广播电视、无线信号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农牧户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引导农牧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民风乡风。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文明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已经成为卓尼县农牧村居民的共同感受。如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置身于卓尼乡村,眼前美丽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留恋忘返——村子变美了变靓了,村民们的笑容里写着幸福、透着欢乐。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