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用这四句话形容柴达木盆地艰苦的环境,一点也不夸张。人们常说,在高原,站在这里就是奉献,而石油人“苦中作乐”的精神,重新书写了人们对于高原的印象,丰富着奉献的内涵。 冷湖镇,一个因石油而兴的地方,而在当时,想吃口蔬菜都是个奢望。“冷湖远离城市,吃个菜要从几百公里外运过来,别说新鲜了,能吃到就已经很不错了。”冷湖居民李民感叹。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带动地方发展,青海油田做出了“向戈壁要绿色”的挑战。 2015年青海油田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起了4233平米的冷湖设施农业种植园,通过无土栽培技术,成功种植出蔬菜,同时还可满足冷湖镇一半人口的供应。种植园内还设立了氧吧休闲区,免费对市民开放。在茫茫戈壁中的花土沟、南八仙、涩北气田等地,这样的“绿洲”正随着石油工人的足迹处处绽放。 “花土沟的石油职工活动中心真气派,不仅有电影院,还有健身房、羽毛球室、乒乓球室,我们一家人周末还可以带孩子来游泳呢,这在缺水的戈壁可是最大的福利啊。”如果不是亲自来到花土沟,这位当地百姓口中的话我可万万不会相信。 沿着花土沟铺设至格尔木的输油管道,在海拔3075米的地方坐落着一座“模范职工之家”。走进青海油田管道输油处大乌斯站,吸引我们眼球的不是如同宾馆标间一般的职工宿舍,而是过道墙上那一幅幅员工自己创作的字画和摄影作品。“别看我们人少地方远,我们的业余生活很丰富,职工也是人才济济,我们还出过国家级的书法家呢。”大乌斯站站长牛祥会骄傲地说。 大乌斯站最先以修建温室的方式,通过干部职工一起种植绿色植被,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然后场站陆续成立书法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等,以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生活,提升队伍凝聚力,营造家庭式的生活氛围。 “以前住板房,后勤保障也不好,员工干了一天活儿回来只能睡觉,单调的生活环境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现在我们这里发展很快,虽然外面荒凉,野外工作也很辛苦,但是回到驻地就像家一样,员工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管道输油处党委书记洪晓煜说。 二十年来,涩北气田人以荒原为家、风沙为伴,却实现了创业之初提出的“人员少、机构精、素质高、效益好”的目标,以党建文化促发展就是带好队伍的“不二法门”。 通过创新开展“党组织强体”、“党员塑形”、“党员创效”活动,推行“三模式一创建”基层建设工作法,以劳动竞赛、“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为载体,把“气田科学发展,员工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为一位员工的心中。 “在丰富文化建设,强化精神保障的引领下,我们推进安全文化、廉洁文化、节约文化,健康文化进部门、进基层、进岗位,逐渐培育起了以朝气、大气、文气、和气、行气为核心的‘五气'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油田‘气'文化。”采气一厂总经理张栋说。 “苦干实干,责任担当。”当问起什么是“柴达木石油精神”的时候,不同工龄、不同岗位的青海石油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这句话。行程3000多公里,每一座油井、每一顶安全帽,都诠释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 (据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