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第一书记要做到名副其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3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刘强

  州县选派第一书记下基层、抓党建、促脱贫、奔小康,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承担着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更代表着单位和党的形象。如何做好第一书记,结合在卓尼县刀告乡盘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经历,我认为,一定要做到有“三心”,才能真正沉下心做到真诚。
心中有民不忘本,做到有“三心”
  赢得民心,是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首要条件。任职开始,我就把转变角色,获得群众支持作为第一要务,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努力做到有“三心”。即爱心、诚心、耐心。首先,要有爱心。在当下农村,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贫困弱势群体比较多,要赢得他们的支持,必须要想方设法帮助其发展生产,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所以作为第一书记我始终努力做到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二女户贡布牙,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女儿在合作上学,了解情况后,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孩子上学补助。
  其次,要有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诚心,群众才会真诚地对待你,支持你,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相信党和政府的政策都是为了老百姓服务。所以,在盘桥村工作时,我结合州县帮扶政策,与村上群众零距离交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第三,还要有耐心。作为农牧民群众,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一些政策往往会不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从而导致对乡村干部的工作不支持、甚至抵触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作为第一书记在宣传有关政策、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一定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思想做通、工作做好为止。
做到“真沉下心才能做到真诚”
  脱贫致富,是第一书记第一要务。要想整治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必须选派第一书记。选派第一书记已成为各级机关干部改进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一做法也深受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好评。
  然而,少数第一书记却错误地把驻村挂职锻炼,当成提拔重用前的“镀金”,应付了事,“走读”过场。这违背了下派第一书记的目的和初衷,一方面没有帮助基层增加“造血”细胞,另一方面也没有让自己在基层真正得到锻炼成长。
  那么,第一书记到基层后该如何开展工作?我认为,作为“主心骨”,第一书记理应肩负起这份责任与重担,要本着不改变后进面貌,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的雄心与壮志,真正沉下身子,真心融入群众,扮好第一书记的角色。
  首先,要放下架子,全身心“沉下去”。身为第一书记,就应该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融入到农牧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送智慧、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为村里的大事小事排忧解难,把实事好事办到农牧民心坎上,把幸福美好的希望之根扎在群众的心田里。
  其次,要融入群众,真诚对待群众。俗话说,上去三代都是农民。农民是天,农民是地,农民是共产党的根脉。要想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就要真诚对待群众,爱护群众,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评价第一书记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用朴实真挚的情感对待群众,要视农牧民为“家人”,视农村的事为“家事”,视农村工作为“家业”,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百姓的幸福,用真情和奉献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
  总之,能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说明是优秀的,只要自觉摒弃“下乡镀金”的思想,心中时刻记着“群众工作无小事”,真正沉下身子扎根农村、真心实意为农村和农牧民办些事情,会得到群众的好评和认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