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3
 
 


3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3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二版)
盛开脱贫攻坚、民生幸福之花
  鲜花争艳,勤劳的蜜蜂在花丛间来回奔忙着,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曲瓦乡城马村养蜂人张军杰仔细地端详着新投入的一批蜂巢,看着自己的“甜蜜”产业越做越大,心里乐开了花。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舟曲县按照河滩、半山、高山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养蜂、养鸡、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等多元特色化产业扶贫,为不同区域的困难群众带来了可观收益。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灾害频发,国扶重点,这是舟曲扶贫开发的起跑线。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舟曲这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广大贫困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舟曲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的政治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扎根基础、攻坚拔寨,书写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壮丽篇章。
  基础设施怎么建、产业方向怎么定、群众收入怎么增,从每一户人口、土地、住房、收入到每一个人的上学、培训、就医、就业,县乡村各级组织始终以“绣花”的精神,精准建档、精准施策、精准扶贫。
  县上先后整合资金17.5亿元,实施了82个扶贫项目。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265个。发放双联、精准扶贫、产业贴息等各类涉农贷款33亿元。率先在全省建立财政支持精准脱贫大数据监控平台,率先在全州实现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两线合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扶贫干部把身子沉到最基层,把工作做到第一线、把办法定到最具体,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双联帮扶进村、扶贫工作入户、包村干部蹲点,多措并举、挂图作战,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如今的舟曲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全县新增通车公路里程146公里、硬化村道666公里,行政村通畅率、安全饮水率双双达到100%。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的大决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政府压缩“三公经费”支持扶贫,干部撸起袖子帮助扶贫,群众迈开步子努力脱贫,工作向扶贫聚焦、资金向扶贫倾斜、一切力量向扶贫汇集。
  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9.12万人下降到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2.7%下降到14.45%,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70元增长到4886元,年均增长37.7%。
  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成为舟曲干部群众心中永远的精神丰碑。舟曲县党政班子和党政正职在全省精准脱贫暨双联行动考核表彰大会上,均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优秀。
  光荣不仅是给舟曲县党政班子,更是给全县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褒奖。这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筑的鲜花,是用大爱和奉献托举的鲜花,更是党群、干群同心共筑美好舟曲的鲜花。
盛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花
  舟曲县巴藏乡后北山村存地组的群众世代居住在半山腰,处于地质滑坡点上,房屋破旧,灾害频发,一旦遇上刮风下雨老乡们更是提心吊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6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整合易地搬迁等项目资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全力再造一个崭新的存地新村。
  蓝天白云下,存地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初具规模,巍为壮观。县上下大决心,坚持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施工、一次性到位的建设理念,道路、围栏、护坡、围墙、大门、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系统设计、一应俱全。
  政府支持、群众自筹、自愿投工,在存地新村,干群一心共建生态小康新家园的火热场景催人奋进。
  在巴藏乡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孩子们正在村前的绿地广场上荡着秋千,快乐的玩耍着。这里,花团锦簇、亭台楼阁、精致靓丽,处处体现着人文与生态,彰显着绿色与环保,倡导着文明与和谐。
  舟曲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符合舟曲发展实际、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之路。
  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民居独具特色,透射出浓浓的舟曲风情。县上在保留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石块和废旧瓦片再设计、再加工、再利用,因地制宜,将当地特有的石材作为建筑原材料,让原本不起眼的小小石头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大景。
  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短短半年时间,政府多方筹措投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资金8个多亿,同时按照每村430万元的标准,对2015年的2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进行了提标建设。
  一条条宽展的农村街巷,一盏盏高悬的太阳能路灯,一户户靓丽的门庭院落,5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成为镶嵌在舟曲这幅山水画卷中最美的花朵。
  生态文明小康村从决策、规划、设计、建设到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村庄,无不凝聚着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干部群众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今年,县上再次吹响了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集结号,决定再建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生态文明小康村70个。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舟曲县坚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以绿色发展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
  春节前,从曲瓦乡岭坝生态文明小康村传来好消息,自主研发的天河1号、2号羊肚菌菌种破土出菇,密度适中,长势良好,出菇时间提前了整整40天,实现了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珍稀菌种的成功探索。
  县上专门成立了食用菌推广办公室,实现一对一上门服务和订单化销售,有效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已培育羊肚菌优良菌种8个,建立种植示范点4个,推广种植羊肚菌大棚1000座。
  生态环境保护是舟曲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鲜明底色,全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旋律。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义务植树和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新增造林面积34.84万亩。“舟曲核桃”“舟曲花椒”已被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
  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舟曲用突破常规谋发展、敢为人先创伟业的磅礴力量,催生起枝繁叶茂、绚丽多姿的生态文明之花。
盛开振兴教育、均衡发展之花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舟曲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年九月,舟曲县教育振兴促进会带着全县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和滴滴爱心,为426名农村困难家庭孩子送去了助学金82.35万元。接过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孩子们的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向所有关心帮助他们的爱心人士敬礼。
  2016年,全县新建学校89所,改扩建学校52所,新增校舍面积约6万平方米,恢复村级教学点42个,有效解决了农村适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5千多万元,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活动操场、图书教室、电子白板、学生计算机、校园监控、教育终端建设投运。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全部接入光纤和移动互联网,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提高班主任岗位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优秀教师和校长培训工程,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让教师安心教学,让学生快乐成长。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筑牢基础。
  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工作十项制度和平行班学业水平测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办学行为全面规范。
  2016年9月,在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反馈会上,舟曲县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评估认定。
  听,从遥远的博峪,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穿越高山、穿越丛林、从山前山后传递到龙江两岸。
  这是振兴教育的声音,是梦想展翅的声音,是民族复兴的声音。
  这是一场党政齐抓、社会关心、师生接力的壮美赞歌,用大爱浇筑的希望、以万千双手托举的花朵,定是花开舟曲中最璀璨的色彩。
  风雨同舟、大爱之曲。在灾难中、在重建时、在花开舟曲的伟大实践中,舟曲,总是用最美的旋律弹奏出被时代歌唱、被历史铭记的华美乐章。
  春天来了!
  花开舟曲的力量又一次破土而出,这种向上的力量定会将舟曲14万各族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高高托举。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