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这些历史怎么和书本上的不太一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3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我们从小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一些历史知识,在与历史不期而遇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常常被我们认为是事实。不过,当进一步去发掘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有的事情与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
尧、舜、禹,谁的辈分更大
  “尧、舜、禹禅位”的故事广为流传。尧在位的时候,发掘了舜,经过实践和考核,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又发掘了禹,禹在舜死后继承了帝位。虽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尧、舜、禹这三个人的辈分绝不简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尧、舜、禹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而以黄帝为参考,我们可以给这三个人排一个辈分:尧是黄帝的四世孙——尧的父亲是高辛,高辛的父亲是极,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但他已经沦为平民,与贵族阶层没有任何关系了;禹也是黄帝的四世孙。所以,从辈分来看的话,尧和禹属同一辈分,而舜比这两个人小四辈。
禹把帝位传给了谁
  我们应该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尧把帝位传给舜,是“公天下”的标志;而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这是“家天下”的开始。但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禹死后启继位,恰恰是“公天下”的体现。
  禹本来选中的继承人是皋陶。皋陶和禹一样,是舜手下的贤臣。皋陶虽然没有参与治水,但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小于禹,他主要是管民生问题,为大禹治水提供了物资保障。鉴于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绩,舜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令皋陶和禹就如何治国进行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的结果是禹说服了皋陶,所以,舜最终选择的继承人是禹。
  而禹在继位之后,立皋陶为继承人——这不只是表面上的确立,禹已经让皋陶摄政了。但不幸的是,皋陶死得比禹早。于是,禹把帝位传给了益,益也是舜手下的贤臣。
  但是这次传位传得很不顺利,因为传位的过程包含一个重要的步骤——新天子需得到四方诸侯的确认和拥护,比如舜死后,禹和舜的儿子商均各立一座都城,但诸侯都去禹那儿朝贡,所以禹成了天子。而在启和益之间,诸侯最终选择了更有能力的启。也就是说,启能当上天子,是诸侯公选的结果。
  而启在继位之后,通过征讨有扈氏,才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同时剥夺了诸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谁统一了度量衡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一项很大的功绩——统一度量衡,但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人并非秦始皇,而是远远早于秦始皇的舜。
  摄政当年的二月,舜巡视东方,跟东方的诸侯约定统一度量衡。接下来,舜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如此,舜还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规定和“五刑”,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纣王”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大家应该都知道《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吧,但你可能不知道,“纣王”这个叫法其实是不对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个人物的称呼是“帝辛”或“帝纣”。事实上,舜在“五帝”中位列最末,史称“帝舜”,而继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继承了“帝”这一称号,被称为“帝禹”。这个称呼一直往下传,比如禹的儿子叫“帝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叫“帝桀”。商朝在建立之后,商朝的君主并没有废除帝号,还是以“帝+名字”的形式称呼自己,比如纣王的名字是“辛”,天下谓之“纣”,所以,纣王就叫“帝辛”或者“帝纣”。而把天子称为“王”是从周武王开始的,《史记》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说到称呼,不妨再多说一个,在周武王之前,还有一个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说之前的天子都称“帝”吗?这是因为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起兵攻打夏朝的时候,自吹“吾甚武”,所以号称“武王”。不过,汤在做了天子之后,就改称“帝汤”了。

             (据人民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