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成
在县城中部,高原深处的加尕滩,在东山山麓的土坡上,有个牧村,我翻阅过史料,该村形成初期,几户人家居住在破墙内,故名卡扎(藏语音)。现今已发展到37户人家,这就是我联村联户的点。 四年前,正是春分时节,一个雪后的清晨,凛冽的寒风,吹卷着雪花,满地满山纷飞。我受精准扶贫任务,第一次下村去联户,乡政府包村干部领路,越野车驶出政府,向西沿着小溪河畔,在一条水泥路上行驶着。道路两边,极目望去,草地,原野,山冈,森林都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盖上了一层白被子。越野车一路经过几座远山根的村庄,驰过一条小桥,就进入了峡谷,爬上了弯弯曲曲的高山雪路,艰难地盘行着,我紧紧抓着车扶手,眼盯前方,不敢出声。当越野车翻过陡峭的山梁,绕山路行驶到平地时,我一身冷汗,司机看出了我恐惧的心理,他微笑着说,这不算啥!我们经常跑这条路,已经习惯了! 卡扎是一个纯牧村,距乡政府最远,十五公里的路程,要翻越一座大山。日照头顶,春雪易溶化,湿漉漉的草地里,蒸腾着乳白色的烟雾。越野车离开公路,开过一片草地土路,一条宽阔的溪流凝结成冰河而膨胀出河床,拦住了车路。司机说,到了,车就停在河岸边,再往前开没有车路。我们到达的第一印象,便是它滩地的开阔,牧草的丰美;牛羊散落在冬季草场上,散落在滩地里,山坡处,远眺,像黑白相间的珍珠在金色的丝毯上滚动着。古时,这里曾被开垦过耕地,出产青稞、燕麦等作物。 我们徒步走过一条泥泞曲折的小路,这是唯一一节进村的山路,转过山怀,就看到了我们要去的村子。村子看起来很大,沿山坡三五连片的散布着三十来座白土墙的房子,四周围绕着低矮的天然石砌成的围墙。村道没有硬化,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烂泥坑,有些段落,还夹杂着牛羊的粪便和零乱的蹄痕。在村长的引导下,我们顺着一家房背面古老的土墙豁口翻过,小心翼翼地从独木梯下到这家院落,这就是我要联系的贫困户人家。 户主勒杰,见客人到来,黑里透红的脸上露着微笑,牙齿白露着,有些腼腆地让我们进屋。四间不宽敞的平房,就建在土台子上,用土打的后墙和山墙,只有红砖砌成的门面。窗户没有玻璃,为了取暖,从屋檐下拉下一整块白塑料布,遮风挡雨,像民工搭建的简易棚。土台下,院子用石土砌成半人高的围墙里,隔圈着瘦小体弱的牛羊。大门道旁的三间柴草房,堆满了饲草料和杂物。阴暗简陋,徒有四壁的屋里,勒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就坐在土炕角里,左手转动着嘛呢经轮,口中喃喃诵经祈福,笑眯眯地挥手示意让我们坐下。我们围着小火炉坐在炕头,跟勒杰聊起了他家的情况。 过去一年,在这个村里,勒杰是最不幸的一家,他一家五口人,大儿子外出打工,近一年多没有音讯。依靠草山草场自然放养的畜牧经济为主的牧民,养着30多只绵羊,和20多头牛,全靠十六岁就辍学的小儿子放养,一年四季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言谈中,我得知,村里像他家一样的贫困户多,分配到村上的低保名额少,村民们就采用抓阄儿的方式,勒杰不走运,没抓着,没有享受到低保。可他家祸不单行啊!不惑之年的妻子生了重病,他们四处求医,看病花费两万多元,医生却摇头说,看病来迟了!无法挽救,回家后不久去世。更不幸的是雪上加霜,村里家家户户在过年,而他家在过难。几个孩子过年玩鞭炮,不慎点燃了他家屋顶上的草垛,水火无情,顷刻间,他家三间房屋被化为灰烬,一家人所有的希望,被焚于一旦。在他家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是乡亲们你家送来一袋糌粑,他家送上一斤酥油,邻居捐给铺盖,乡政府送来了救灾款物,村里人又帮他盖起这四间土墙房,使他们才有了栖身处。 勒杰说起众人和乡政府帮助,他很激动,感恩戴德。他说,是乡亲们救了我一家的命,是乡政府给了我一家生活的希望。政府和乡亲们帮了那么多忙,我不能再连累他们。虽然我家的生活像块冰,只要想办法,冰雪也能点着。勒杰诚恳朴实的话语,使我想起了藏族有句名言:“热壶里倒出的奶茶是热的,诚实人说出的话是真诚的。”谦虚恭谨、温和憨厚的勒杰没有被困难压倒,看得出,他善良的心底像海螺一样纯洁,他的行为像箭杆一样端正;他那瘦高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渴望脱贫的信心如磐石一样坚定。 于是,我们就认定了勒杰一家联系户,决心帮扶他脱贫。按照精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的原则,协调村上把他家列入低保对象,申报到乡政府,找乡政府领导解决了他家的低保。为把希望和温暖融进贫困户的心里,我们借助联村联户的力量,助力扶贫的大爱与他们同行,让他们的生活脱贫,精神脱困。我们用周密精准的扶贫计划,依托扶贫贷款,扶持畜牧经济产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依靠扶贫危房改造项目,保障他们的住房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精准扶贫全覆盖下,我们与贫困户上下同心,凝心聚力,轰轰烈烈,攻坚克难,使村里的饮水、村道硬化、电网改造、建棚养畜、人畜分离、扶持产业等等向着精准脱贫的标准化迈近,朝着脱贫治“穷根”,摘掉“穷帽”致富奔小康的大道奋进。 四年后,卡扎村变了,坑洼扬土的村道变成了平展的水泥路,破墙内的人家搬进了宽敞亮堂的藏式房,喝上了甘甜的饮用水,村里兴办起养畜合作社……勒杰也和村里人一样,走出了破墙内的困境。经过扶贫扶持,打工挣钱,卖牲畜攒钱,他自力更生备石料,把盖房需要的檩条、椽子、砖块、水泥等材料买齐了,请来了盖房的木匠和水泥匠,拆掉了土墙房,在朝阳处盖起了砖混到顶的五间藏式房,屋内装饰上松木装板,又在院子里盖起了六小间偏房,院子右边的空地上建起了人畜分离的畜圈。他家告别了破墙房,住进了亮堂堂的新房。 住上了新房后,勒杰仍起早贪黑,赶牛放羊,挤奶打酥油,他除了供全家四口人的穿戴外,像母亲一样操持着家务。凭他脚踏实地的劳苦,精准扶贫的扶持,联村联户的帮助,终于他家像春风花开一样,迎来了脱贫的福祉。他家不仅购置了农用拖拉机,为大儿子完婚入赘他乡,又为小儿子娶了媳妇,还抱上了孙子……. 那天,勒杰站在新房前,怀抱着不到一周岁的孙子,天伦之乐的幸福,使他脸上的皱纹里充满了笑。他激动地对干部们说:“这新房的一椽一柱,一砖一瓦,生活的改变,都离不开大家的热心相助,离不开政府的扶贫济困,感谢政府!感谢党!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