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赛全秀的养鸡场看到,今年新进的5000只芦花鸡鸡苗已经有伸开的手掌大。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科学养鸡与鸡病防治一本通》等书籍。鸡场不远的山梁上,是他规划修建的散养场。 赛全秀是泾源县兴盛乡红星村的传奇人物。全县人都在养牛养蜂种树苗,他剑走偏锋钻研养鸡,在心中种下一颗巨大的愿望树——让家乡断养多年的芦花鸡重振雄风、鸣响六盘,让六盘山区游客享用天然醇香的“面皮蒸鸡”美食,筑牢家乡旅游产业中的最大卖点之一。40岁的他,24年来,创业养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人称他“不倒哥”。 2014年的冰雹之灾 冰雹狂泻,赛全秀吓呆了,眼睁睁看着养鸡场的简易棚被打穿,冰雹于棚板、塑料膜的敲打声,被凄惨的鸡叫声淹没……顷刻间养鸡场一片狼藉。 2000多只精心培育的土鸡无一幸免,经济损失16万元左右。 再有10天,就是这批土鸡出栏的日子,农家乐下的订单顷刻间被砸得无影无踪,银行5万元贷款重重地压在身上。 赛全秀的精神一时间垮了,倒在炕上1个月。这是他拼搏多年来,打击最大、恢复最慢的一次,可他又一次站起来了。 2014年的这场冰雹之灾,也没能击倒他。 养鸡梦,屡败屡战 靠一个微产业撬动区域大产业,靠一己之力改变产业格局和现状,不免痴人说梦。 但是,这些年来,赛全秀一直有一个执着的养鸡梦。3月30日,在对赛全秀的采访中,“雄心”和“韧劲”在他淡定的个性和单薄的身体中尽显无遗。 1993年,赛全秀远赴河北省打工期间,在一家养鸡场干了3年。1998年,带着养殖技术和经验回乡创业,500只蛋鸡一年创下了1.6万元的可观收入。恰逢哥哥要结婚,面临分家立户,赛全秀主动放弃大好的产业,重回打工生涯。 2004年,赛全秀被迫回乡成家,心不甘的他再次借钱养鸡。可是,养殖规模太小,市场又不景气,没挣到几个钱。迫于生活压力,2006年再次外出打工。 没过几年,泾源县旅游业渐成大器,一个念头从赛全秀脑海闪过:“游客多了,农家乐活了,面皮蒸鸡该扬名了。” 2014年,他匆匆赶往兰州市考察鸡苗,准备启动第三次养鸡事业。 “记得那是1月份,天寒地冻,3000只鸡苗像下饺子一样,全部卸进鸡舍里。”赛全秀回忆说,“鸡苗进舍的第一周是最关键的一周,必须保持恒温。”鸡舍温度必须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太高或过低都会引发感冒等疾病。但是,家里只有一台炉子,鸡舍根本热不起来,他连忙向亲属和邻居们借,火速搭起4个火炉,才达到温度要求。 一周危险期过后,赛全秀严格按照科学养殖要求,晚上起夜3次,到静悄悄的鸡舍里听鸡的呼吸声,一旦听到异常呼吸,立刻锁定病原体隔离治疗。 5个月,只要坚持5个月就是胜利。为了使鸡肉口感更紧致、醇香,他没有选择“催肥”做法,将养殖期延长2个月,而且使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粮食饲料。 在村委会副主任于万俊的帮助下,拉到了农家乐大批订单。 6月份,旅游高峰期即将到来,也是土鸡出栏的最佳时期,但一场冰雹把赛全秀的梦想砸了个稀巴烂。 “难道我这辈子连一圈鸡都养不成功?”躺在炕上的赛全秀不停自问。一天,电视上的一个芦花鸡的片段,让他触电似的从炕上跳了起来:“芦花鸡,老一辈人养过的鸡,体型美观硕大,味道绝佳,是该让它隆重出山了……” 让芦花鸡重振雄风 2015年2月,赛全秀再次振作精神,开始第4次养鸡创业,东拼西凑10万元,从兰州一口气进了5000只芦花鸡鸡苗。 这一次,他鬼使神差地压缩了养殖周期,3个多月就匆匆出栏,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万俊再次开导他,鼓励他向着品牌战略发展,把芦花鸡打造成六盘山区的精品特色养殖产品,配套和服务六盘山区的旅游业。 赛全秀醍醐灌顶,当年再进2批共计1万只芦花鸡鸡苗,严格用精料喂养5个月,受到周边20多家农家乐的一致好评,而且价格翻番,最高达到每公斤32元,年纯收入几十万元。 近日,记者在赛全秀的养鸡场看到,今年新进的5000只芦花鸡鸡苗已经有伸开的手掌大。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科学养鸡与鸡病防治一本通》等书籍。鸡场不远的山梁上,是他规划修建的散养场。 芦花鸡能否重振雄风?赛全秀能否梦想成真?前来取经和打探的乡邻们跃跃欲试。 (据《宁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