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继元
卓尼县在脱贫攻坚上面对时间紧、“硬骨头”多、战线较长等困难,迎难而上,把准发展形势,定准发展方位,找准发展支点,以务实有效的举措全力重点实施好“七大脱贫工程”和“两大提升工程”,不断深化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政策上,高位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种养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养殖业、旅游文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优质青稞、杂交油菜、设施蔬菜、中藏药材、青饲料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实现了42个贫困村全覆盖,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23个,入社农牧户9154户,其中在42个贫困村发展合作社286个,给予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把劳务培训工作重视起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6年,整合涉农培训资金600.25万元,完成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9000多人次,持证率达100%。全县输转富余劳动力1.651万人,创劳务收入23005.9万元,人均月劳务收入达2800元左右。 保障上,不落一人 探索建立县级易地搬迁投融资平台,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同时抓好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整合工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 2016年全县涉及搬迁安置970户5247人,已搬迁人口已全部纳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各安置点均为新建移民住房,建档立卡户易地搬迁建设住房政府给予人均补助24740元,自筹资金控制在户均自筹1万元以内或不存在自筹。 全县把教育扶贫作为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并采取一系列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切实举措,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幼儿保教费补助金,受惠建档立卡户在园幼儿1881名;全面落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读得起书”,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发力教育扶贫,在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 机制上,高效整合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强化技术培训服务,组织贫困村退耕农户和致富带头人开展了林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178人,使贫困户每户掌握1-2项林业富民产业增收技能。全面落实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惠民政策,加大贫困户医疗救助等帮扶力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2016年,全县贫困参合人口住院总费用801.37万元,新农合普惠政策报销金额473.5万元,新农合报销提高5%后报销金额509.6万元;全县共落实贫困人口大病保险15人次,总住院费用71.91万元,基本医保补偿费用38.28万元,大病保险补偿费用6.6万元。全面落实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及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 提高农牧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和脱贫线“两线合一”。按照保住保重的原则,重点保障一、二类对象基本生活的同时,促使其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将农村低保一类对象补助水平由275元/人·月提高到285元/人·月,二类对象补助水平由234元/人·月提高到249元/人·月。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15%,提标工作于2016年5月初全面完成。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细化操作过程、规范工作程序,落实乡(镇)审核,民政部门审批的责任要求,全面运用“3+1”综合测评办法评定保障对象。及时掌握低保对象收入动态,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规范县、乡两级城乡低保档案管理。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