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陪玩,别敷衍孩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5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胡蝶


  □胡蝶

  女儿想要“两个”妈妈
  那天,我正在整理房间,忙得恨不能多出一只手来,而3岁多的小美却非让我陪她玩。她扯着我的衣服撒娇:“妈妈,陪我玩捉迷藏嘛。”“等一会儿,等我擦完桌子陪你玩。”我用缓兵之计打发了小丫头。
  不一会儿,她又抱来彩泥盒子:“妈妈,教我捏小黄鸡,我自己不会捏。”“你没看妈妈在忙着吗?等等啊!”她有点不耐烦:“你什么时候陪我玩啊?”“快了快了,你自己先去玩吧。”她见我无动于衷,只好嘟着嘴自己出去了,边走边嘀咕:“我要是有两个妈妈就好了,一个收拾房子,一个陪我玩。”
  丫头的声音很轻,不过是自己郁闷的一声嘀咕,但字字落在我的心上。是啊!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玩,就是幼年唯一的主题啊!何况,从半个小时前,她就恳求我陪她玩,可是我整理完书房又整理卧室,擦完桌子又拖地,一直在拒绝陪她玩。难怪她心生抱怨,说出这种虽然好笑,但真实而天真的感受!这个妈妈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陪她玩,她才生出有两个妈妈的幻想,好有一个妈妈专心陪她玩。
  那一刻,我的心被融化了,赶紧洗干净手,再要紧的活我也不做了,都没有陪女儿玩重要。我不能让她幼小而敏感的心过度失望。
  我来到她面前,说:“来吧,你想玩什么,妈妈答应你一下午都陪你玩!”
  小美欢喜地扑到我怀里:“真的吗?耶!太好啦。真是我的好妈妈!你陪我捏彩泥玩,好吗?”那天,我诚心诚意地陪着小美玩了半天彩泥,我们捏了可爱的小黄鸡,捏了俏皮的小老鼠,还捏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享受了一下午快乐悠闲的亲子时光。
一直都在敷衍地陪玩
  我不由想起之前,小美一天到晚精力充沛,一会让我陪她玩这,一会让我陪她玩那。我常常不是以手头有事为借口打发她,就是边看手机边敷衍地陪她玩。倒不是刷朋友圈和朋友在群里闲聊比孩子重要,而是因为孩子让我陪玩的那些内容对一个大人来说实在太乏味、太幼稚。想必很多家长之所以不能专心致志地陪孩子玩,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记得有一天,小美让我和她玩赛车。她一心往前冲,而我的车走走停停,因为我不时在看手机。小美开始抗议:“妈妈别看手机,好好开车嘛!”后来,当她见我一直在看手机,总是不赶紧追她时,她委屈地几乎快哭了,用哭腔喊:“妈妈!你别看手机了!”
  我也有点不耐烦,威胁道:“妈妈有事要回复呢。要不然,妈妈不陪你玩了,你自己玩吧。”
  小美一听,小小的人儿也懂得赶紧退让:“那好吧,我答应你边看手机边陪我玩,但是,你每次只许看一眼哟。”就这样,在她的妥协下,我敷衍地陪她玩,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时想想,一直这样敷衍地陪孩子玩,心里也挺过意不去的。毕竟童年很短暂,孩子真正黏着大人陪她玩的时间也就那么三五年。转眼,孩子就长大了,当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遗憾:小时候怎么就没有好好陪她玩呢?怎么就没有好好陪她享受无忧无虑的玩耍时光呢?
做孩子合格的玩伴
  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我下定决心,把陪孩子玩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不再敷衍,而是真诚地陪她一起玩,哪怕玩的那些把戏非常幼稚,我都能跟孩子一样,玩得开怀大笑。
  我能把心态调整过来的前提是,我先学会了理解孩子。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理解了低幼孩子就是想法单纯、玩法幼稚无厘头,你就能真的沉下心来陪孩子玩看似可笑而无聊的游戏了。遥想当年,我们也曾是少不更事的孩子,那时也是喜欢整天玩,玩过家家,玩捉迷藏,看蚂蚁搬家……当时也玩得不亦乐乎,不会觉得这种游戏是可笑的、无聊的,一直玩到家人一遍遍地喊吃饭了还不肯回家。
  真正理解了孩子,家长就不会再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再陪孩子玩时,不止是蹲下身来,甚至是低下头,收拢一颗成熟的心,以谦虚的心态反过来向孩子请教,请教怎么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玩家,跟孩子比玩,你真的比不过。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向孩子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游戏,走进孩子的内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陪孩子玩,做孩子合格的玩伴呢?
  1.听孩子的指挥。
  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像个孩子一样,表现得比孩子还傻。我情愿当她的小兵,她是主帅,领导着我玩。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是一种赏识。相信她的能力,尊重她的主见。
  平时小美喜欢跟我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百玩不厌。她常常自封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治百病,让我扮成病人。我总是乖乖听话配合。她说我肚子疼,我就捂着肚子,假装肚子疼;她说我腿受伤了,我就拖拉着腿,一步一瘸地找她治腿。下次,她摇身一变又成了警察,我就当坏人。然后她举着玩具手枪冲我开枪,我就倒在地上装死。有时母女俩玩得太投入了,我装得太像了,难免笑场,两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当你真正用心陪孩子玩的时候,你会发现,再幼稚的游戏也不会枯燥,你会被孩子牵引着,仿佛重新回到童年,重温孩童的欢乐。
  2.不拘一格,玩出创造力。
  对孩子来说,玩具不需要贵重,游戏不需要复杂。生活处处皆游戏,什么都能成为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
  前段搬新家,家里买了冰箱、洗衣机等几样大家电,小美见到装这些大家伙的大纸箱,喜欢得不得了,直接爬进大箱子里玩起来。我本打算当废品卖的,她却要留着玩,我就依了她。
  真没想到,简单的几个大纸箱,却成了她的大玩具。开始,她只是简单地钻进箱子里玩。后来,她把高低不等的箱子排在一起,让我帮忙,说要做城堡。我们在一个纸箱的侧面开了一个门,是城堡的门。两个纸箱相邻的地方,也开了一个通道,这样就能从这个纸箱里钻到那个纸箱里。然后,再在另一个纸箱上开了一个小窗子。小美又突发奇想,用一个纸箱做成尖尖的城堡顶。这下,还真像个城堡的样子。
  接下来,我们开始装饰纸箱城堡。她把过圣诞节时用过的彩带、铃铛、星星等装饰品,粘在或者挂在城堡上,城堡看上去华丽多了。她又在城堡里铺了一张公主床,把布娃娃抱进去坐在床上,床头放了个鞋盒当桌子,把我的丝巾叠成桌布铺上,又把她的一套玩具餐具摆上,还把一个会发出不同光的海豚玩具挂在城堡的墙壁上。城堡里立刻变得梦幻起来。我弯着腰和她一起爬进城堡,缩着身子在里面和她一起玩,仿佛置身一个梦幻的世界。那种感觉太奇妙了。就是这几个纸箱子,小美整整玩了个把月,直到后来箱子被我们钻来钻去弄折了,城堡塌陷得无法修复,我们才拆了城堡。
  其实也只有孩子能把如此不起眼的纸箱子,玩出这种新花样,玩出一个月的快乐。孩子在这种玩耍中,开动了脑筋,激发了想象力,锻炼了实践能力,还收获了那么多的快乐。相信这种玩耍,比逼着孩子死记硬背几个英语单词、几首唐诗要有趣、有益得多!
  3.日玩周玩月玩年玩。
  每天,无论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纯粹地陪孩子玩。玩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孩子高兴。我们母女可能会做手工,串珠子;可能会一起看图画书;可能会一起种植物;也可能会一起包饺子。总之,一定会有这样一段单独相处的时光。
  每周,我都会抽出一天带孩子去公园、海洋馆、动物园、博物馆等,一玩大半天。哪怕有时只是去公园无目的地瞎转,陪孩子看看花,捉捉昆虫,或者放放风筝。这种亲密的陪伴,便是一种自在的玩耍,比闷在屋里有趣得多。
  每月,我会安排一次较远的游玩,带孩子去城市周边的地方爬爬山,去丛林探险,去峡谷漂流。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需要空间,需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每年,我们一家都要远距离旅行一次。带孩子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在旅行中相伴成长。
  玩耍,是童年最重要的课题。孩子玩耍需要玩伴,而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因为家长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如果我们能放下身段,放下手机,抛开借口,沉下心来,真诚地陪伴孩子一起玩耍,才是送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用仪式给兴趣增值 □加州魔豆
  孩子总有一些时刻,会让为人父母的你觉得特别骄傲。然而,也总有一些时刻让你觉得失落和茫然。比如,突然有一天,孩子厌倦了那些你引以为傲的东西。
  4岁的小福喜欢画猴子,每天都画一幅送给我。我经常不遗余力地鼓励他,说:“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得很好看,每一只猴子都各有姿态,妈妈就像是到了动物园一样。”小福听了乐滋滋的,兴致高涨。连续两个月,我都会收到不同的猴子图,以为下一个达·芬奇就要诞生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哥哥豆豆跟小福说:“这不是猴子,是减了肥的熊。”或许是哥哥的话让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或许是新鲜感和热情减退,小福突然就不画了,我用尽了办法去鼓励也没用。
  8岁的豆豆练架子鼓也是如此。尽管我每次都恰如其分地送上掌声,他也回报我一次比一次更完美的演奏,但他的兴趣还是在一点点减退。终于有一天,他跟我摊牌:“妈妈,我不想练鼓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做梦都在回味那些收到小福的猴子图,以及欣赏豆豆打架子鼓的日子。但是,我又不能逼迫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福3个月都不摸画笔,每天跟豆豆讨价还价般地定下练习架子鼓的时间。
  周末的一天,我看到兄弟俩又在玩一款叫作“松果王国”的游戏。他们每个周末有两小时的电子时间,这款游戏哥俩已经玩了一年多。我忍不住说:“不就是搬松果、建房子吗?也没啥好玩的啊。”
  没想到豆豆很认同地说:“对呀,我也觉得游戏很无聊,但就是喜欢每次升级之后的感觉。”他告诉我,每次升级,游戏里都会撒花庆祝,画面炫酷,音乐也振奋人心。他玩一个小时,就是为了升级时的那两分钟!
  豆豆的话让我心头一动:游戏中的撒花庆祝,其实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仪式吗?我也可以把它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啊!
  于是,在我的生日前夕,我悄悄对小福说:“妈妈好希望小福送一幅画,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哦。”小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很快,一幅有山有水、有草地有房子的画就送到了我面前。这次,我不仅真诚地表达了赞赏和感谢,还对他说:“看到这幅画,我就像来到了一个山坡上,水从山脚下流过,微风轻轻地吹过我的脸庞,美妙极了。妈妈要把这幅画裱起来,挂在床头。”
  接着,我郑重其事地找来黑色卡纸,把画贴在卡纸的最中央,看上去既简单又大方。我把小福的画小心地贴在墙壁上,退后两步,静静地欣赏。整个过程中,小福一直站在我的身边,脸上满是喜悦与自豪。
  第二天,他又画了一幅画给我,我马上把它裱好贴在墙上。第三天、第四天……他都会出其不意地送来一幅最新的画作。我给他开辟了一面作品墙,专门用来贴他的画。就这样,他画画的兴趣又回来了。
  有了搞定小福的经验,我知道怎么对待豆豆了。我在他的房间里布置了一个观众席,并在门上贴上标志,上面写着“豆豆演奏会第一场”。每个月,我们家都会举办一场小型的家庭演奏会,豆豆负责演奏,我客串主持人,老公和小福是观众兼粉丝团。
  虽然豆豆以前也喜欢敲鼓给家里人听,有时还强烈要求练习时要有一个人旁听,但是,为他专门举办演奏会,更让他觉得自豪和享受。为此,他每天都加倍努力地练鼓。
  这就是一种仪式,让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让某件事变得与众不同,让某样东西显得有价值。
  我从仪式中也获得了很多灵感。后来,当豆豆烦恼自己写不好作文时,我把他的日记配上插图装订成书;我和老公给小福办了一个小型画展,邀请他的好朋友来参加。虽然都是不完美甚至有些拙劣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更多的信心与热情。
  小哥俩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觉得好幸福,谢谢你!”我知道,那一刻,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的支持与爱。
  仪式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感觉,它不仅让生活充满期待和乐趣,也让我们更愿意坚持去做一件事。
家长不赞成老师的做法,怎么办?
  案例】
  大赵9岁的儿子小翔,上小学三年级。一天,小翔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班主任王老师把他训了一顿,还让他第二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小翔回家把自己在学校犯错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大赵认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应该与孩子讲清在教室打闹的不良影响,应与孩子讲道理,而不是训斥孩子。他还认为,老师让孩子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大赵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就告诉小翔,让他明天不要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如果老师问起,就说是爸爸的意见。
  第二天,小翔果真拒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老师问起原因,小翔说是爸爸的主意。王老师很生气,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学生也会效仿,都会拿自己的老爸老妈当挡箭牌,局面就不好收拾了。王老师只好对小翔说:“这次念你是初犯,如果下次再犯错,不管是你爸还是你妈的意见,都不行!班上有班规,仅此一次,下不为例!”王老师这样说,也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但从这以后,王老师就对大赵有看法,觉得这个家长不配合老师,还唆使孩子向老师叫板。
  一次,小翔在听写时错了5个生字,王老师罚小翔把这个单元的生字生词各抄写5遍。大赵听说后,觉得老师的做法太苛刻,是一种变相体罚。大赵对小翔说:“你不用每个生字生词抄写5遍,你能写对的就不用抄了,写不来的再抄5遍就可以了。”小翔按照爸爸的话去做了。第二天,王老师检查小翔的作业时,问道:“你怎么偷懒呢?为什么不写完呢?”小翔告诉老师,这是他爸爸的主意。王老师没再说什么。后来,王老师对小翔也不那么用心了。
【分析】
  小翔在教室里打闹,老师罚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大赵认为老师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大赵的质疑也有道理。可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是想惩罚小翔一下,让他吸取教训,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自觉遵守班规。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的做法也有道理。问题是大赵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分歧就产生了。大赵是家长,作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他没有与老师进行沟通,连基本的交流都没有,以致老师对他产生了误会。自己不当桥梁,却让孩子当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桥梁,而孩子仅仅只能成为双方的“传声筒”而已,传来传去的结果,要么是家长对老师的质疑,要么是老师对家长的反感。
  小翔写错字被罚抄,大赵认为这是变相体罚,写对的就不用再抄。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大赵的观点也有道理,但他不与老师积极沟通,而直接教孩子与老师叫板,这会损害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让老师心里很不舒服。家长与老师双方要求不一致,一方面让孩子为难,另一方面可能让孩子有机可乘,因为哪方要求宽松就服从哪方,然后用这方的理由来对付另一方。
【支招】
  一、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用意。家长面对的是自家的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只考虑老师的做法对自己孩子的影响。而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不仅要考虑到犯错的个别同学,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处理措施对全班学生的影响。老师面对的人要多得多,众口难调。尽管老师的某些做法并不尽善尽美,但是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要仅从老师的教法是否科学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希望孩子内心受到触动,从过错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自觉避免类似的错误。家长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处罚孩子的价值。老师让孩子当众检讨,是想让他觉得羞耻,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老师罚抄,是想让孩子学习更认真、细心一点。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老师的处罚,要多朝有利孩子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二、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够成熟,不够妥帖,可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委婉地提醒老师,希望老师以更完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家长不要躲在幕后指挥孩子对抗老师,而要主动站出来与老师互动交流,这样误会就会在沟通中减少,分歧会逐渐消除。家长与老师积极沟通,老师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双方可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就会很明显。
  三、家长不要“拆台”,要学会“补台”。如果家长拆老师的台,家校不能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觉得老师的处理不公,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时,家长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支援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揣摩老师的目的,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四、要学会用利导思维来看待老师的“狠心”。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朝着事情有利的方向来看问题。老师当众批评孩子,惩罚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孩子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磕磕绊绊,也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还可能学业受挫等等。如果从未受过刺激,孩子的心理素质就很脆弱,无力应对将来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换个角度来看,让孩子多受点批评、惩罚,更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摘自《现代家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