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润妮
第一次读张抗抗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在初中时的教科书上,想来也有十年了。而时隔十年之后,我尝试着去解读出新的味道。 张抗抗的文字里面,带着一股深深的倔强与坚韧。真所谓人如其名,文如其名。同时,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对于人性最细腻,最关切的思考。对于一位女作家而言,前一种品质显得难能可贵,而后一种品质自然是恰合身份。从《牡丹的拒绝》到《地下森林断想》,从《埃菲尔铁塔沉思》到《大江逆行》,令我感触最深的东西便是成长。是作者的成长,也近似于我的成长。这种成长,有艰辛,有思考,有些遗世独立的孤胆,也有些桀骜不驯的豪气。再读张抗抗,那种熟悉的感觉冲破岁月的隔膜、越过心径的迷茫处,显得愈加棱角分明。 初中时心嫩。我在读《地下森林断想》时,主要是喜欢文字里一泻千里的气势。是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极容易被干练简洁的文字所吸引。十年过去了,我最终还是忘记了当时到底读了些什么。然而,那片葱茏蔚秀的森林啊,从未消失于我的心田。它到底给过我多少鼓舞,给我的生命增添过多少的厚度,自己也无法说清。总之,我对那片地下森林的苍翠景致的感知,是日益深刻的。 当时的《教材全解》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失偏颇,说它表达了作者对于知青岁月的缅怀和过往时代的声讨,我不否认作者有这种情愫的参与。在文章中,作者对于以上的这种说法是不着一字的。然而更多的,我读出了她对生命、对生存以及对磨难的赞礼。我相信,作者的出发点已经超出了一己之身或一个时代。为什么有些观点却要把它解读成极为局限的东西,并堂而皇之地强加于中学生,去误导这些年轻纯粹的心灵对原始生命最本质的认知呢? 因此在重读这篇文章时,我下意识地剥去这层束缚,让思绪仍然从那片蓊郁苍翠的森林展开。然后延伸,延伸至作者笔下的远古时期,延伸至孕育森林的第一粒种子,延伸至作者洋洋洒洒地笔端,延伸至自己的挫败经历,还有那地下森林一般不曾屈服、不曾谄媚的时光。生命啊生命,我们应当对此给予多深的景仰与共鸣? 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奋斗就像地下森林一样,一直在阳光悭吝而偏私的对待之下,苦苦地挣扎。所幸,身边还有和我一样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给我对照,给我肯定,给我携手并肩的鼓舞,给我栉风沐雨的信心。他们和我一样,都是这地底下的一袭根柢,都是这阴影中的一丛枝柯,但每一个无疑都有潜质成为森林的王者。他们在屡屡受挫之后依然显示出一种顽强不屈的勇气,在山重水复的迷津里依然艰难地行进。生命啊生命,我们应当对此给予多深的景仰与共鸣? 再读《地下森林断想》,我无疑读出了岁月的沉淀,读出了十年时光给我的心灵留下的烙印和给我的灵魂产生的启迪。是的,我们要像地下森林一样顽强成长,超越每一层阴影,让我们的枝叶和躯体去接触雨露,然后充分地吸收那曾经悭吝的阳光,因为生命应当被给予无上的景仰与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