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日报>> 2017年05月16日 >>1版:1版

我州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突出“精神纽带” 打好“民族文化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5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实习 王凤凤


  记者 尹党周

  我州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首屈一指,有51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92项列入州级,38项列入省级,8项列入国家级,同时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州级非遗传承人74人。
  近年来,我州突出“精神纽带”作用,强化现代文化引领,进一步打好“民族文化牌”,加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亮点呈现给世人、传承给子孙后代。
非遗传承发展 实现全新突破
  我州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首屈一指,有51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92项列入州级,38项列入省级,8项列入国家级,同时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州级非遗传承人74人。近年来,全州上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州非遗传承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州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上《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顺利通过,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州州情的非遗保护法律制度。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开展。
全面开展普查 摸清非遗家底
  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普查准备、实地调查两个阶段进行。从2005年开始,州普查办抽调专业人员,分别深入各县市开展普查工作。抓住民俗节庆活动时机现场调查,观摩体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普查人员对已经掌握的高龄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进行调查采访,抢救搜集,以免造成“人亡艺绝”的遗憾。建立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收录了民间音乐等十大项共518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积极申报项目 建立保护名录
  结合我州实际,全面部署,突出重点,以县市为主,认真进行了名录建立工作。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3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92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518项。这些成绩标志着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展演活动 加强宣传普及
  积极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活动,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布置了固定展区,制作展板,相继在“文化遗产日”进行展出,并在剧院、广场等举办了“南木特”藏戏、民歌演唱等形式多样的大型宣传活动。通过近几年“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各县市举办的大型民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大力进行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夏河拉卜楞寺每年举行的正月、二月、七月大法会上,我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精品——“酥油花”“桑欠木”“哈钦木”、佛殿音乐“道得尔”等得以集中展示,每年吸引观众近20万人。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
推进重点工程 开发注重保护
  2012年9月,总投资3.2亿元的拉卜楞寺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包括文物主体保护修缮工程、木构件油饰彩绘保护修复工程、壁画修复保护工程、安防系统工程、消防系统工程、防雷系统工程、电路照明工程和环境整治共八项内容。这是拉卜楞寺自建寺以来首次最大规模的整体保护修缮,全面完成需要8年左右时间,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大型安多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2014年完成剧本创作,2015年进行排练并赴北京、兰州进行演出;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2016年对剧目进行了精排提升,增强了艺术性、感染力和生命力。《唐东杰布》是甘南州成立以来自主创作、自主创排、独立完成的藏戏剧目,开创了重点题材剧本创作与大型藏戏剧目创排本土化的先河,也是甘南州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木特藏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上又一盛事和喜事。
卓尼特色种养业提质增效
  本报卓尼讯 (实习记者 王凤凤) 近年来,卓尼县不断提升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增强精准扶贫农牧业支撑,增加农牧民收入。
  按照“扩面、增量、提质”的工作要求和“优化品种、连片集中、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总体思路,通过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等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集中连片种植青稞、油菜、中藏药材等特色农作物,在优势产区发展青稞、油菜、设施蔬菜、中藏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作物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互补优势明显增强,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以保护生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防治成本为前提,通过引进植保新技术、新器械,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完成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18.53万亩,防治效果达93.8%。以青稞基地、油菜基地建设和马铃薯产业发展为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农户数1.1万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达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0%。为降低废旧农膜对农业环境的污染,2016年,争取省农业环境保护站地膜回收利用补贴资金5万元,全县回收废旧农膜350吨,回收量占地膜用量的79%。
  特色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聚焦全县42个精准扶贫村,依托产业扶贫村资源优势,将首位产业专项基金与畜牧业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合理使用,以培育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内容,育肥淘汰出栏杂畜,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和草产业,提升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牦牛藏羊养殖比例和繁育育肥能力。2016年,卓尼县各类牲畜存栏51.29万头(匹、只)。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