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又是一年雪打灯笼时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5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奂志强


  ◎奂志强

  灯笼,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距今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又可称之为“灯火”、“花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灯笼是一种团圆、喜庆、祥和的象征,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街区,只要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处都少不了灯笼。每逢佳节,人们挂起大红灯笼,用来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众里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人对灯火意境的描写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在甘肃南部一个偏远的山区,有这样一个群体,人们祖祖辈辈流传着一种“转灯”的习俗,将灯笼这一固态的存在演绎成了一部动感十足、旋律悠扬的曲子。这里的人们不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灯笼进行创新,通过对灯笼的设计和对转灯方式的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寓意和生命。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的转灯活动中,人们将灯奉为神明,以灯为指引、以灯为联系,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助,加强了团结,促进了和谐。在这里,人们通过转灯习俗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共同祈祷国泰民安,这个地方就是甘肃省舟曲县东山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山人,转灯的记忆从儿时便已开始。小时候,参加转灯活动仅仅就是为了好玩,图个热闹,长大后,对家乡转灯活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转灯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转灯”是一种文化,是乡民对团圆、喜庆的一种追求,寄托着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
  腊月开始,勤劳的东山人破竹扎灯,糊灯扎花。民间艺人扎制的各种彩灯、灯具各异,有手提宫灯、八卦灯、背灯。灯上糊有剪纸,品类繁多、色彩斑斓,有象形的鸡、鸭、鱼;有栩栩如生的金鱼和蝴蝶;有鲜艳娇美的荷花和百合;有水灵的鲜桃和石榴,还有山川大河、伟人头像,又有寓言、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奇妙绝伦。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为东山转灯活动的集中时段,每当夜幕降临,号声一响,转灯人集合整队排号。时间一到,鸣放三眼炮,锣鼓喧天、唢呐悠扬,数百人或手里持着灯笼、或背上背着灯笼、或手里拿着响器,从本村前行至其他村。一路炮声、锣鼓声、唢呐声、各种响器声不绝于耳,转灯人前后相随,伴着锣鼓的节奏,边唱边走。入村后,灯笼摆成一字型通过,家家户户焚香化马、敬酒致意,互祝新年快乐、吉祥如意。所谓“灯到哪里,福到那里。”,转灯在人们祈福的同时,变成了各村之间拉近感情、促进友善的方式。
  整个转灯活动的高潮,就是最后的踩道。所谓踩道,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用脚踩路的方式,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字或者多个字,比如福、禄、寿为单字,又比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为多字。首先,大家走入预先平整好的场地,由头灯引道,接踵而行,先匝城(即踩出类似于城墙的图案)再踩字。期间,头灯引路,最中间提绿灯扛红旗之人发布号令,红旗止、绿灯行,头灯和中间人通过这种方式指挥众人或行或止。众人脚下的足迹就好比是一支神笔,笔画连贯,一气呵成,倘若踩字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进的城去”却“出不得城”的局面。所以说,踩字过程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真可谓奥妙无穷。
  今年正月十四日,多年没有再亲身经历转灯盛况的我,终于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乘车前去接灯。路上,恰逢春雪大作,天地之间一片苍茫,蔚为壮观。至村上,正好赶上接灯,摆案、焚香、敬酒刚毕,雪已浸湿灯笼,不禁让人感慨又是一年雪打灯笼时。印象当中,每逢转灯时节,必有一场春雪降临,故有雪打灯笼一说,预示着本年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一种吉兆。夜幕降临,大雪依旧纷飞,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转灯人的热情,大家聚在一起把酒言欢、逶迤踩道。彼时,三眼炮更响了,锣鼓声更加亮了,酒也更香了,情也更浓了,整个村庄成为了欢乐的海洋。看雪花飘落,灯笼浸湿,福字踩成,大家喜笑颜开,又是一个好年成,尽情欢乐又何妨。次日凌晨,众人散去,地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福字,浑然天成,寄予了人们最深的期盼。
  关于东山转灯,有一个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因为天资不顺,雨露不均,一夜之间数以万计的蝗虫落入田间地头啃食庄稼,蝗虫所到之处一片荒凉,生灵涂炭。眼看蝗虫肆虐,庄稼即将不保,无奈之下,人们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并许下了“行转三年,每年三晚路灯,万年香火”天工道场弘愿。果然,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蝗虫得以消灭,庄稼得到了保全。从此,人们信守诺言,形成了五年中转灯三年休会两年的等会传统,通过举办灯会,感恩神灵。灯会也加强了大家的团结,引导人们通过艰苦奋斗来克服困难,形成了上善若水、不畏艰难、奋发有为的东山精神。
  “又是一年雪打灯笼时”。勤劳的东山人一直保留着转灯的习俗,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关于梦想,说小一些,就是祈福纳祥,希望生活平安顺利;说大一些,就是希望国泰民安、国运恒通,这是东山人自己的梦想,他们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家国情怀。回望脚下走过的路,上面留下了祖祖辈辈东山人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走出艰难、走出困苦、走上了建设幸福东山更加美好的征程。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