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风雨雪雾回故乡:印象与提问》 作者:周毅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日期:2016年出版 周毅的散文,有点传统话本味道,文中时有“这点且先按下”“这里我且当个文抄公”的句子。她是那种不落俗套、而又不愿意显摆的人,文章读来或多或少总有股清新。我之所谓“清新”,就是不与时同,怀旧、求新都算。这传统话本味道算是“怀旧之清新”吧。 曾与人议,做文化,一张报纸也好,一家出版社也好,或者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成绩,那起点、位置很重要,比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笔会”更是,因居于大上海而占尽先机。有历史也很重要。一个品牌,今天办,明天停;名称和队伍,今天变,明天又变,怎么可能有影响力?历史是一天天、一期期积累起来的,是一篇篇好文章的接力,要延续不衰,就需要好编辑,尤其是主事者。在网络上查百度百科:“‘笔会’副刊创办于《文汇报》复刊后的1946年7月,最早的编辑是柯灵和唐弢,最初为刊头题字的是钱钟书,在最初的版面上刊发文章的有郑振铎和巴金。现刊头题字是集鲁迅的字。”短短几十个字的简介,几乎全是人名。都是大文人,而柯灵和唐弢首先是编辑,其后才是文人。反之,正因为他们是文人,所以才成为称职的副刊编辑。这些大文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靠好文章说话——美妙的,深刻的,不同凡响的,文字漂亮的,趣味高雅、书卷气浓厚的好文章啊…… 周毅身上浸润着这种“大文人精神”。她十数年搜求《文汇报》和“笔会”史料,本书“辑四”部分,就是这方面的成果。如是,“笔会”品牌的接续可谓顺理成章。比如发现李娟、推出李娟,比如独家发表杨绛百岁以后的文章,比如举办各种高端论坛:谈建筑,谈老照片,也谈网游……一代有一代的话题,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只有“好文章”是不变的。 周毅被称为“才女”远非一日。像她这样的才女,投身报纸副刊的,据我所知,还有几位。我想,好的副刊需要这样的才女,而在当下,副刊也是她们寄托运命、施展才情的最好舞台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