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革命的雄浑史诗 革命先驱者的心路历程 ——《西北远征记》评介、兼述宣侠父对中国新文学所做的贡献 ◎吴春岗 雍忠德 宣侠父(189——1938)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能文善武,智勇兼备,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是卓越的党的民族和统战工作的开拓者,也是我们党早期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中国革命史和藏族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宣侠父的革命人生波澜起伏,壮怀激烈,见证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亲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到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参与了土地革命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他始终以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战斗、生活在革命和时代的前沿。宣侠父的革命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1925年春,宣侠父由中共上海党组织派遣,来到北京,受李大钊同志的委派,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西北远征记》正是宣侠父在西北国民军两年多工作、战斗生活和西北大革命的忠实记录。 由于年代的久远、史料的阙如,烈士本人长期在隐蔽战线、从事统战工作的特殊原因,以及烈士本人复杂模糊的历史背影,造成党史界、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宣侠父烈士的关注和评价远远落伍于时代,落伍于宣侠父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运动的付出和贡献。本文试从对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评价入手,阐述宣侠父对中国新文学所做的特殊贡献。 诞生于1930年初,由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推荐、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后由茅盾先生题写书名,于1982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社再版的宣侠父烈士的遗作《西北远征记》,是一部长期被忽略和冷落,具有军事史学价值、文化史学价值、文学美学价值的自传体文学专著。 一、《西北远征记》的时代背景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新文化运动改变和推进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社会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抒写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1924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下,冯玉祥将军倾向于革命,组建国民军。 1924年底,冯玉祥将军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冲决着北方大地,冯玉祥逐渐感受到民主革命的力量和胜利,开始接受三民主义的主张。 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大钊以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的身份统筹全局,动员北方人民,支援南北革命军,特别是对冯玉祥的国民军给予积极帮助,派遣宣侠父、钱崝泉、刘志丹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军中工作。协助革命军制定正确的军事政治路线,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势力,加速了北伐战争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国民党以及苏联的帮助下,冯玉祥所部迅速发展到到15万人,成为北方大地上一支富有朝气、战斗力和实力的革命性质的军事力量。为平息甘肃地方军阀内乱造成的的动荡局面,推动西北地区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身为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军务督办的冯玉祥将军在李大钊的策划和协助下,派国民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率部入甘。在国民军中工作的宣侠父以国民党党务特派员的身份随军西征甘肃。 国民军入甘,是为了配合北伐,扫除西北封建军阀割据势力,西北地方军阀遭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激起他们一致的反抗,因而斗争十分激烈。 二、西北大革命的真实写照 《西北远征记》是第一部真实反映西北大革命的革命文学作品,也是第一步反映甘肃、甘南藏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的现代文学作品。因而从革命、历史和文学的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是弥足珍贵的。 《西北远征记》记录了:西北国民军千里跋涉,远征西北的艰苦行旅;平息甘肃地方封建军阀顽固势力,稳定局势,建立政权的激烈斗争;深入藏区的俄拉草地,组建甘青藏民大同盟的传奇经历;国民军援陕东征,出师潼关,举旗北伐,会师中原的壮美征程。 1925年10月,宣侠父和他所在的西北军一路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历经张家口、归化、包头、五原、临河、磴口、石嘴山、平罗、银川、中卫等广袤地域,穿越北方大地,从内蒙、宁夏、到达甘肃兰州。 宣侠父在甘肃期间,积极参与了国民军平息北洋军阀甘肃顽固势力的斗争,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共产党甘肃党组织的创建工作,整顿和改组了国民党甘肃党部。特别是组织、领导了拉卜楞藏区藏族同胞反抗反动封建军阀马麒残暴压迫的斗争,在兰州组织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启迪藏族同胞的革命觉悟。 1926年夏天,宣侠父应五世嘉木样佛父黄位中、佛兄黄正清父子的邀请,出兰州、渡洮河,经东乡、导河(临夏)、翻越西倾山(太子山),入甘南藏区,走过茫茫大草原,横渡黄河,来到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首曲,会见安多藏区的藏传佛教领袖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父子,组建甘青藏民大同盟,最终促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拉卜楞事件”的有效解决,结束了封建军阀对拉卜楞藏区的剥削和压迫,在党的民族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6年春,宣侠父被任命为国民军孙良诚部三路军的总部政治处长,9月17日,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将西北国民军改称国民军联军,参加国民革命。 宣侠父所在的国民军开始援陕东征。部队从兰州出发,经定西、会宁、静宁、隆德,翻越六盘山,途径平凉、泾川,进入陕西境内,之后经长武、乾县、礼泉、咸阳、西安,渭南,到达潼关。 1927年春,冯玉祥将军接受中国共产党“出兵潼关,会师中原”的建议,兴师北伐。宣侠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军衔,为国民军胜利会师中原做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工作。 然而,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后关头,冯玉祥投向蒋介石反革命军事政治集团,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宣告失败。 宣侠父的《西北远征记》,以纪实的文学手法,忠实记录了西北大地上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的一幕幕。 三、西北大革命的雄浑史诗 出版于77年前的《西北远征记》原名《灰梦》,是宣侠父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在汉口时撰写的。 1929年秋,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捕杀和迫害,宣侠父来到武汉,蛰居期间,由于有了较多的时间,开始思考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痛定思痛之余,以“今秋”为笔名,撰写了以国民军西北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自传体小说《西北远征记》。 小说以“梦”为象征,贯彻全文,呼应首尾,寓意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由兴起,到在血雨腥风中失败的过程。 小说以“灰梦”命名,“灰”和“梦”这一特定的色彩和意象,以压抑、沉重的情感和思绪,以致迷茫的底色和视觉,给失败了的大革命运动赋予了悲剧的色彩,同时也彰显了“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运动鲜明的时代特色。 小说以史诗般宏大的叙事结构,纵横时空的开放视角,夹叙夹议、抒情与写意结合的手法,以朴实、细腻、多彩的笔墨,再现了这段鲜活、生动的历史。 《西北远征记》全文12万字,由《塞外的初梦》、《二千里晓风残月》、《兰城风雨》、《俄拉草地的蹄迹》、《别矣皋兰山》、《时代的黄昏》等6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章节组成。 宣侠父以亲历者的身份书写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和推动的国民军西北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总结、思考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同类作品中,《西北远征记》是独树一帜的,闪耀着人文和哲学的思想光芒,显示着一个时代的高度。 (一)、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结构。 《西北远征记》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广阔的地域和时空转换中,从华北平原到西北僻壤,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从边远乡村到藏民聚居地,全景式再现了西北大革命时期的西北社会生态。 《西北远征记》真实再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民族压迫和各种社会危机,集中展示了西北地区城乡的落后的生产状况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在顽固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扶持下新军阀双重统治和剥削下造成的触目惊心的贫困与不公,形成的巨大经济和文化差异,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西北各族人民群众所承受的剥削与苦难,从而揭示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西北远征记》是一部19世纪20年代中叶社会众生的人物画廊。 《西北远征记》所呈现的人物众多,个性鲜明,颇具时代生活气息和地域、民族特色。小说中几乎聚焦了大革命时期北方大地上国共两党的领袖、地方军阀、封建遗老、新权贵和国民军的政要和军事将领,以及众多富有个性和光彩的士兵、小知识分子、牧师、阿訇、喇嘛等众多人物形象: 1、李大钊、于右任、汪精卫、孙科、谭延闿、段祺瑞、冯玉祥、孔祥熙、马福祥、顾孟余、徐峥、吴稚辉、张之江、吴佩孚、刘伯坚等时代风云人物。 2、刘郁芬、冯治安、孙良诚、方振武、宋哲元、吉鸿昌、延国符、弓富魁、徐永昌、韩复渠、石友三、高震龙、张自忠、梁冠英、安树德、高树勋、杨耀东、蒋鸿遇、张维玺、赵登禹、王和民、薛笃弻、郑大章、赵席聘、阮玄武、鲍刚、石敬亭等诸多西北军将领。 3、陆洪涛、李长清、黄德贵、张兆钾、孔繁锦、黄位中、黄正清、五世嘉木样、桑木旦、裴建准、马麟、马鸿逵、马仲英、沙月坡、张维、牛载坤、刘尔忻等甘肃各族各界人士。 宣侠父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运动白话文的优良传统,人物描写和刻画洗练、简洁,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出一个个色彩鲜明的性格。 (三)、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芒。 作为一名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和有留学经历的革命战士,宣侠父有着开阔的文化视野,他继承和和借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人文精髓。在《西北远征记》中,宣侠父以冷静、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客观、准确地分析时局,剖析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和微妙、复杂的心理,既赞赏了西北国民军和冯玉祥在大革命运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进步作用和革命精神,肯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积极的一面,也深刻揭露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军事政治集团假革命、真反动的丑恶嘴脸和本质,以及不择手段,拉拢、分化、瓦解各种政治、军事势力的险恶用心和企图,批判了以冯玉祥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政治路线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革命关键时期的动摇与背叛的必然性。 (四)、社会文化的多元呈现。 在《西北远征记》里,宣侠父多视角记录了西北的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历史、民族、地理、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代表旧时代的封建军阀和顽固地方势力,与代表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国民军之间的对抗与逐鹿;有盘踞江湖的哥老会、红枪会的帮会势力;有微弱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汪洋大海般传统小生产生产方式的龃龉;有“五四”新文化倡导的科学与民主,与封建与守旧意识形态的冲撞。从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展开,有民族矛盾的交织与融和,有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全军信奉的基督教,有西北地区回族等信奉的伊斯兰教,有藏族同胞信奉的藏传佛教,更有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歌舞和习俗。 (五)、高超的文学感染力。 《西北远征记》显示了宣侠父超凡脱俗的文学修养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以及语言功力。 宣侠父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吴越大地丰厚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得益于他丰富革命斗争实践和感悟与思考。 《西北远征记》的故事情节浓墨重彩、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语言朴实、清新,文笔沉雄、畅达。《西北远征记》里,既有波澜不兴、惊心动魄的密谋与暗杀,也有慷慨悲壮的牺牲与跋涉;既有枪林弹雨、惊心动魄的搏杀,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诗意的赞美与浪漫的抒怀 《西北远征记》是西北大革命的缩影,是革命者奋斗与探索的心路历程。 小说围绕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倒退,青年一代的苦闷与彷徨、呐喊与奋斗、追求与牺牲,斗智与斗勇、清醒与堕落、投机与钻营等复杂的心路和精神嬗变,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新文学史料。小说受到陈望道、阳翰笙等人的高度推崇和赞誉。 (六)、对革命理想和光明前景的展望与坚守。 难能可贵的是:在炽热的革命理想和激情、希望和期待遭受劫难和幻灭之后,在代表一个大时代的大革命运动黯然落幕,在社会普遍弥漫沉痛和悲怆,以致失望和沉沦的情绪时,宣侠父在自己的《西北远征记》里,初心不改,对革命的前途和信仰,仍然充满着执着的追寻和坚守,充满着无比的力量和信心。 在《西北远征记》的尾声《时代的黄昏》里,宣侠父对因放弃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导致的大革命的失败,总结出这是一个“时代的黄昏”,这是作者对惨痛现实清醒的认识。对革命的出路,宣侠父提出“革命让本身最需要革命的群众来从头做起,自己来领导,来进行”,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党的领导和武装斗争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作用。 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宣侠父与毛泽东等许多的共产党人一样,面对挫折和失败,对革命的未来和光明前景,却依然透射着一代人的坚韧和坚信:“然而我相信,在这个黑暗的黄昏里,一定有许多人,正在摸索前进着,永远摸索前进着。梦儿不是从这时做起,梦儿却是从这时醒来的。” 宣侠父的革命理想和坚强信念,给人鼓舞和振奋。 四、“左联”冬天里的春天 作为鲜为人知的“左联”秘密会员,宣侠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为中国新文学,特别是为白色恐怖时期的“左联”做出过特殊贡献的现代革命文学家。 结缘“左联”,为宣侠父戎马倥偬、血雨腥风的革命生涯增添了温馨的一笔。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对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对革命文化同样进行了残酷的文化围剿。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3月2日,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左翼作家中的精英人物,并以此组成了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文艺集团。 1931年2月7日,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左翼文学运动转入低潮,“左联”的出版机关创造社、太阳社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左翼文学刊物和书籍的出版陷入困境。 1931年初,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出任由西北军改编的国民党二十五路军总参议的宣侠父,携带一笔巨款,秘密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宣侠父利用自己国民党将军的合法身份,开办“湖风书局”。宣侠父的出现和“湖风书局”的创办,打破了“左联”的困境,使“左联”出现转机。 “左联”借此创办、出版了文化总同盟党团秘密机关刊物《文学导报》和著名女作家丁玲任主编的革命文学期刊《北斗》。 在宣侠父的倾力支持下,《文学导报》和《北斗》先后刊发了鲁迅、瞿秋白的杂文,以及冯雪峰、茅盾、夏衍、冰心、萧三、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等人的文学作品,出版了鲁迅、郭沫若、高尔基等人的著作和译作。 青年诗人艾青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作《东方部的会合》,就是在1932年7月20日《北斗》2卷3、4期合刊上发表的。 《北斗》的办刊理念是创作与理论并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为“左联”的机关刊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为联系和团结作家,培养文艺青年,促进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工农群众的斗争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宣侠父既是革命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1930年秋,宣侠父以“石雁”为笔名撰写长篇小说《入伍前后》,并在“湖风书局”出版。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并不复杂,反映了青年士兵从迷惘走向觉醒的过程。主人公是一个贫苦青年农民,先参加军阀部队,后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逐步走向革命,组织士兵杀掉反动连长,发动兵变,投奔红军,走上从城市走向农村,开展游击战,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道路。 《入伍前后》对中国革命路的思考与斗争方式的选择,与在探索中创造性地倡导并实践——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高度一致,说明宣侠父在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道路和前途的思考和探索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宣侠父在短暂的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2003年3月,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宣侠父诗文集》,收录宣侠父生前创作的诗歌作品90余首,这只是宣侠父大量诗歌创作的一部分。 宣侠父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体,继承了诗言志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品涉笔成趣,信手拈来,胸怀博大,品格高雅,雅俗共赏。诗作叙事写史,怀人写意,借景抒情,有感而发,情景交融,文采飞扬,显示了宣侠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以及爱祖国爱民族爱生活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