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悬挂在高原上的水滴
——王小忠其人其诗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6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瘦 水


  我曾和他一起在若尔盖大草原漫无目的地凝望,让寂静和空旷占据我们孤独而又渴望的躯体。我和他曾在郞木寺的山顶上昏昏欲睡,让一只鹰带着我们的灵魂在甘川交界四处飞翔。小忠一直是我诗歌上的一只座标,多年来让我接近丰硕的秋天和一朵梅花在冬日里含苞欲放。
  小忠是70后的诗人,在他的身上凝聚这代人的思索、勤勉、开放,擅于学习和继承等种种特征。他是身居草原深处却把网络文学搞得最好的人,他的前卫和现代使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高度的激情从而刊发大量的文学作品,我把这种特殊的现象叫做“王小忠现象”。这是甘南诗歌的再度兴起,象征着王力、嘎代才让、花盛、唐亚琼等新一代诗人的崛起。
  小忠是年轻的。年轻人的热情、敏感、热爱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他没有受工业文明的影响而在草原深处长大,这世界对他来说是纯粹而又新奇的。他张开孩童般的眼睛审视着身外的一切,然后静下心来描抒和歌颂它,为我们送来雪的呻吟和鸟的鸣叫。当他逐渐走向更大更高的空间时,他把这一切叫做“甘南草原”,其间有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思索和歌唱。在他年轻的笔下,甘南变得年轻而又忧伤,在鲜活和丰满中展示着个体生命对理想的把握。王小忠的“甘南草原”丰富和充实着这一永恒的人文主题。
  “郞木寺”是小忠笔下反复出现的一个地名,从中可以折射出作者对“甘南”这意象的概括和精确把握。郞木寺是多元文化的聚居地,适合于小忠民族地区长大而接受汉文化哺育的这一精神环境,所以,他对郞木寺的描写和深入显得感情深沉,驾驭自如。“我将携带身影掠过静地/然后习惯地闭上眼睛/回想雪花的美丽”。这是作者对那片土地的痴迷和眷恋,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撒满了宁静的雪花,只要思索便要隐隐生疼。近期创作的《秋天的阳光》这篇散文弥满着这一情感。“太阳出来了,火辣辣一片,看不清前面的路,我知道你就在前方等着我”。他对郞木寺所抱的爱意坦然昭世。正因为这样的相聚,小忠才能碰撞出诗歌的火花,完成情感再度的升越,“天亮了。道路亮了。我们的心也亮了”。小忠的明媚和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光辉。那么这是“我写下的最后一行文字”吧?不,小忠坚信“秋天的阳光里,草原只属于我”。那么,他还将凝望郞木寺,从中找出天堂中的甘南,诗歌中飞舞的甘南。
  寂静是作者作品诞生的前提和背景。由于冬雪、秋天、田野、大雁、晚山、月光、叶子等事物的衬托,他的诗作无不给人一种辽远、空旷、寂寥进而上升到心灵之上的疼痛和抚慰。这些庞大而又虚无的主题一般人是难以深入的,但是,小忠却牢牢地抓住了它,那一幅幅恬谈而又幽静的水墨画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骚动的灵魂安静下来,让复杂的局面开始变得单纯起来。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瞭望大地之上的春风,春风之上宁静和安逸。他把个人同整个秋天衔接起来,乃至于有了他的客观的存在,这个秋天才有了某种生命的辉煌和执著的色彩,让我们在秋日下萌发出对生命乃至大地忏悔和感恩,进而歌颂和忘我的劳作。让我们聆听小忠和大地的私语,让云霞中暗藏的光芒给我们带来更为美好的存在,和作者一道在秋日缓缓的暖意中走向成熟和幸福当中。
  不可否认,他追求的主题往往需要更多知识和理性经验的驾驭,由于他年少和涉世的不足,校园式创作思路影响着主题进一步的深入和扩大,使他的作品呈现单薄和意象的反复重叠,许多作品出现单一和共性的特点,这跟作者近年来大量创作作品不无关系。好在小忠的散文创作正在弥补这一点。我们相信,随着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一个全新的小忠将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美丽的甘南又让我们为之舞蹈和歌唱。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