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暖居
——全州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尕秀走笔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6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朝霞


  (上)
  “代冒,代冒……”两岁多的小德吉冲着将要离开的大巴车哭喊,但她只能说出“代冒”这样最简单的词汇。蔡昂塔和他的同伴段刘辉一起,隔着窗玻璃跟小德吉挥手道别,他们已经疲惫到没力气跳下车去再握握小女孩的手或亲亲她的脸了。车上,大部分人屁股刚一挨着座位就响起了呼噜声。大巴车载着东倒西歪的一车人,很快驶入了夕阳渐沉的黄昏里。
  在尕秀村,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志愿者。从思想宣传到动手改造亲力亲为,进驻尕秀开展工作的三个月时间里,这批由40个精干力量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不遗余力地帮助牧民群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随着时间带来的变化,牧民群众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到观望、从观望到配合、从配合到接纳,再到如今的亲如一家……
  尕秀是隶属碌曲县尕海乡的一个纯牧业村,距离县城23公里,国道213线宛如一条银色的哈达穿村而过。沿国道继续南行,便可一览高原明珠尕海湖和有“东方小瑞士”美称的郎木寺风姿了。境内可待开发的尕秀神山、神湖和漒川城遗址等,也是集探险、避暑和体验型旅游为一体的宝地。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碌曲县近年来始终坚持将畜牧业和旅游业做为“双首位”产业协同推进,在高站位、高起点谋划现代生态畜牧业工作的同时,编制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一城两线三区”全力打造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民俗特色三大品牌。特别是自2014年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锅庄之乡”的称号,碌曲县有了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后,影响力和知名度更是不断提高,使全县旅游业逐渐进入了快车道。
  向“顽疾”宣战,跟“陋习”告别!2015年,一场以“优环境、提形象、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的环境革命席卷甘南大地,“全域旅游”、“视线内无垃圾”“全天候洁净美”等一些提法逐渐被大众熟知并认可。一年过后,草原深处洮河两岸都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州委州政府趁热打铁,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美结合,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做为改革开放的“先手棋”、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维护稳定的“助推器”、改进作风的“主课堂”、自信自强的“动力源”,使其像一面革除陈规陋习、接轨现代文明的一面醒目旗帜,飘扬在甘南大地上。
  尕秀,就是全州环境革命升级版中打造的一个最耀眼的亮点。
  海拔高过3000米的尕秀,天晴时阳光剌目而耀眼,雨天里冷风剌骨,正所谓冰火两重天。我见到蔡昂塔时,他和段刘辉正挥舞着铁锨帮牧民安置门牌。亮得有些晃眼的阳光放肆地扑向大地,将他们挥锨劳作的身影清晰地反拍到地上。
  在一旁扶牌子的女主人尕让草抿着嘴笑。她并不认得门牌上的“贡保牧家乐”几个字,甚至藏文她也念不出来。但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她家的牧家乐就可以接待游客了。
  门牌安置妥当以后,我随蔡昂塔他们进了院子。我想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想听听他们成为志愿者以来在尕秀经历的点滴。院子里很安静,明晃晃的阳光落在刚刚长成的草坪上,衬出一股很清新的味道。这些草坪,就是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一起付出的劳动成果。我在很多牧民家的院子里,都见过这样整齐划一的草坪。入屋坐定后,蔡昂塔招呼院里的一个女孩儿为我倒茶。女孩很轻脆地应了一声:哦呀!遂跑进来问我:不好意思,奶茶没有,只有开水,成吗?待我点头后,她又一阵风似地跑出去提水壶。以为是户主家的闺女,问了蔡昂塔才知道,女孩叫完代草,也是从县图书馆抽调的志愿者。我不免好奇:你们都可以这样随意出入牧民家的任何一间屋子吗?比如厨房?蔡昂塔笑着说:“是,就是你看到的这样。现在他们已经不拿我们当客人了,我们可以在任何一间屋子喝茶或者休息……”在一旁的段刘辉插话道:“现在我们基本都是亲如一家了,每次户主出门前连大门钥匙都要留给我们呢!”
  段刘辉是陇南人,但晒得黝黑的脸庞让他看上去更像是土生土长的草原汉子。若不是他的口音还带有那么一点点的武都腔,我不会相信他来自“江南”。“你一个‘南方’人,在牧村呆着习惯吗?”段刘辉笑笑:“刚开始确实有点吃力,糌粑酥油的都适应不了,语言交流也有障碍。现在,我也算半个尕秀人啦……”小段的话并不夸张,他们每天乘车离开前,两岁多的小德吉都要依依不舍地哭闹一番。
  对于蔡昂塔他们来说,最艰难的当属刚刚入村开展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乘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抵达尕秀村后立即在各自的包抓户投入工作,忙完一整天后又乘大巴返回县城。他们在村里的工作,就是一边做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帮牧民拆除乱造乱建进行风貌改造。因处草原地带,牧村的院落一般都较为宽阔,牧民们喜欢这里搭一所那里盖一间,毫无规划的搭建让整个院子看上去凌乱不堪。志愿者们从零做起,首先说服牧民们同意拆掉那些乱搭乱建的房屋,接下来就得亲历亲为地加入到拆迁和清理工作中了。那段日子,原本光鲜体面的干部们一个个变成了工地上的民工,他们手提肩扛背背,凡能使的招都使出来了,只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天挑战着所有志愿者的承受极限:脸上手上的皮不知道脱过几层,手上打磨出的茧子刚开始还有焦灼般的疼痛,后来就不疼了,因为都磨成了功成名就的老茧。
  院子宽了,道路平了,屋子亮了,牧民们的心里暖了——从春寒料峭的三月到草色青青的六月,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蔡昂塔说,在尕秀的三个月,他成功掉了20多斤肉。他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你瞧,跟那阵子比,我是脖子细了脸小了,大肚子也没了……”3个月前的蔡昂塔,确实算得上一个胖子。倘若没有照片为证,我不会把那个在雨雪里干活的胖子跟眼前的这个人联系起来。
(下)
  在尕秀样板村打造工作中,州委书记俞成辉多次入村实地调研,对升级打造工作给予了现场指导。俞成辉认为,做不到不是神话,想不到或不敢想才是枷锁。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只是最初目标,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群众的持续增收,才是打造样板村的最终目的。只有让尕秀村真正的脱胎换骨,让牧民群众过上全新的日子,样板村的打造才具有现实意义。
  天气晴好的时候,75岁高龄的格日措老阿妈每天都会去小广场边上坐坐。她很少跟别人聊天,就是喜欢摇着手里的经筒,看看广场上戏嬉的孩子和奔跑的少年们,听听耳边那些熟悉的风声。她被晒成古铜色的脸上,有着阅尽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我在她跟前坐了半天,仍不敢贸然打破她不问世事的宁静。她的白发里,藏了多少关于尕秀的故事?很早很早的尕秀,会有这么多的房屋这么明亮的阳光吗?正纠结时,冷不防一只蓝球飞了过来,我出于本能用手一挡,蓝球没有惊扰到格日措老阿妈。但她回头看我一眼,笑了:“这几天村里老是来人,你也是来看我们的新房子的吗?”老阿妈竟然会说汉语!尽管不是很流利,但看来我们简单的聊天是没有问题了。“我年轻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草滩,房子没有,帐篷有。我们一年四季都跟着牛羊走嘛……”做为碌曲县第一批让牧民结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实现定居的尕秀村,我是知道的。我在报社工作时,时任报社副总编的张巾英女士曾采写过一篇关于尕秀的报道《草原深处的红房子》,我认真读过并且印象深刻。后来,我也曾多次深入尕秀牧村,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见证牧民群众们生产生活的变迁。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老阿妈的曾经挺拔的身躯一天天弯向了脚下的土地,但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阳光,却让尕秀一天天走向了新生。
  参加此次由州文联、甘南日报社和州作协联合举办的“甘南作家走进尕秀”采风活动的作家们,一下车就被尕秀的高颜值给惊到了眼球,大家纷纷忙着感慨和拍照,一时间感叹声和相机咔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谁会相信海拔三千四百多米的地方,会打造出一个如此集高颜值和多功能的旅游专业村来?
  正午的阳光很烈。穿透云层落下来时仿若每一道光芒都带着锯齿。段刘辉陪我穿过整个村子,去村口牧民家的楼顶上拍尕秀全景。路过一处施工工地时,他指着草坪里的两块砖头跟施工人员说:“师傅,不要把砖头放在草坪里成吗?刚长出来的草都压坏了……”我才知道,小段在县草原站工作过。此次来尕秀做志愿者,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兼有草坪种植与管护责任。因为气候原因,草坪里的草色看上去并不繁盛,就只能做为一种点缀而存在。小段很怜惜地说:“如果不是尕秀早晚温差太大,这些草也可以长得很好,甚至能结出草籽来。如果气温再好一点,还能种一些花呢。
  46岁的达智加正和志愿者们一道擦玻璃。自从样板村打造工作开始以来,村里见惯了陌生人,所以达智加对我的贸然出现并不意外。他一边忙碌一边跟我打招呼:“巧代冒!壶里有奶茶,自己倒哦,我把手里活干完,要不然被这些孩子抢先了……”帮达智加正搞卫生擦玻璃的,是志愿者队伍里的几个女孩子。蔡昂塔说,样板村打造工作已接近尾声,剩下的活就是擦擦洗洗涮涮了。跟所有我看过的那些院落一样,达智加正的小院也是窗明几净、生机盎然,屋里屋外都透出一股暖意和希望来。
  硬件设施改善了,接下来就该引导牧民群众更新和转变生活习惯。可是,一代又一代游牧生活所形成的种种积习,又岂是说改就能改的。在这个环节当中,宣传引导可谓是重头戏。于是,从州上到县乡一级,从广大志愿者到包村干部,人人成了模范和榜样,大到窗帘床单类的清洗,小到剪指甲理发这样的个人卫生细节,干部带着做,群众学着干。久而久之,诸如太阳能光伏电源、复合能源采暖、泡沫降解型、生物降解型等一些新鲜事物也被牧民群众所接受和熟知。“原来只在城里见过这样的水冲式厕所,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也能享受上……”说起改建后的厕所,牧民道吉感觉像在做梦一样。“这个太阳能热水器真的太神奇了,一拧开关热水就像下雨呢,想啥时候洗澡就能啥时候洗澡……”15岁的卓玛吉指着屋顶上的那只大水桶,觉得它是自己见过的最神奇的家伙。
  格日措老阿妈跟我说:“多么好的年代啊!你别看我一天说不上两句话,可我这把老骨头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很多温暖……”
  关于尕秀发生的巨变,索南老人坦露了自己的心声:“赠马要连鞍子一起赠,送刀要和刀鞘一块送。政府这是帮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我要是再年轻个二十岁,一定是尕秀草原上跑得最快的那匹骏马……”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