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尕秀记(节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6月2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小忠


  ◎王小忠

  恰好遇到村子有佛事活动,这是我来尕秀村的第三天。拉毛草把我带到一座不大的帐篷里,然后跪在草地上,虔诚聆听诵经。村里的佛事活动一年一次,声势浩大,不光是尕秀一个村,附近村的牧民也会来。阿克(和尚)们围坐四周,认真念经,祈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帐篷里坐了一圈人,其中一个是尕秀村村委会主任。大概是拉毛草提前说了,所以他很热情地拉我坐到中间,并倒上热热的奶茶。
  主任指着一位约七十的老人对我说,东智布爷爷今年八十一岁了,算是村里知道的最多而又不聋不哑的为数不多的老人。我十分惊讶,八十多岁还如此精神?不但如此,而且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表达上没有丝毫含糊。
  老人手里掐着佛珠,不紧不慢地说着。我从中间挪到他身边,认真听了起来。
  尕秀村是一九六六年成立的,以前没有这个村,有的只是拉仁关公社的四个部落。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两个部落就搬迁过来了。搬迁过来之后,依然保留了部落名——尕秀。当时搬迁过来的只有六十多户,那时候,这里荒无人烟,大家住草皮砌成的土房子。一九八三年包产到户,而大家依然逐草而居。一直到二〇一三年,政府提倡牧民定居,这里才有了牧民定居点。人口慢慢也多了,村里上学读书的有了,外出做生意的也有了几个,村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村委会主任听到这里,抢过话头,说,这几年又搬迁过来了许多户人家,现在村子有三百多户,已经建成了生态文明小康村,这里再也不是以前的晒银滩。
  这里就是晒银滩?晒银滩,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它的前身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我再也不知道了。但是我知道,它的未来或许是一个小镇,一个旅游胜地,甚至是一座草原新城。就此时的尕秀发展来看,它有着和城市靠近的迹象,也与不断进步的城市文明的方向一致。可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牧区的发展一旦完全脱离牧业,那么,牧民的前景会在何处?
  村委会主任继续说,政府针对牧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等实际困难,就实施了无线网络进村入户工程。
  难怪拉毛草大呼小叫,说她的小宾馆有Wi-Fi,实际上有Wi-Fi的不止她一家了。
  东智布老人接着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都富裕了,村里干部多了,大学生也多了,学校有了,医院有了,养殖合作社也有了。可年轻人们问题多,这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们村子还有新的“三戒”规定。当然,这个规定仅靠村里老人们是不行的,要村委会执行。
  我问村委会主任,是什么规定?
  主任说,老人们倡导,村委会配合,全村人一律戒赌、戒偷盗、戒抽烟喝酒。大家都在寺院里发过誓,不怕做不到。在寺院发过誓就可以杜绝一切?人性所有的恶皆来自贪欲,而信仰的慈悲恰好抑制了心灵的邪恶。倘若大家都有了这样的思想,那么我们就没必要担心现实带来过多的痛苦与烦恼。可尘世的众生太缺乏这样的信仰了,因而这样那样的要求,或许根本只是个幌子。
  我就此也想到历史上的晒银滩。有关资料记载,著名的吐谷浑古城“漒川城”就坐落在尕秀村东南面二公里处。漒川城始建于公元三百三十年,是由十六国时期前凉国击败漒川羌后,逼迫羌人在此山顶就地取材而夯起来的一座城,其地理位置南通蜀地,东通秦汉,北通熙河,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战争的缓冲带。可想而知,吐谷浑、鲜卑、蒙古、党项、羌、吐蕃等等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实际上,战争的核心仍然是领地的扩张和权利的集中。而千百年来的草山纠纷,何尝不是对放牧权的争夺呢?当初尕秀部落搬迁到晒银滩,大概也是因为平衡部落权利的举措吧。
  东智布老人继续说,风气正了,任何事情都不是大事情。只有大家和睦相处,草原才会美丽起来。
  村委会主任不失时机打开他的手机,说,你看看,不是我们说大话,这可是国家司法部与民政部联合颁发的。有了“三戒”规定后,村里连吵嘴的人都没有了。
  我接过手机一看,原来是一张荣誉证书的照片,上面写着——授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村委会主任接着又说,全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把尕秀村打造成全州环境卫生整治升级版样板村,我们是有信心的。
  主任对文件的熟悉程度和领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样板村,听起来多么洋气,多么富有诱惑性。我似乎看到的是四季轮回的牧场劳作,还有随牛羊来回转运牧场的情景。十几年前,当我路过晒银滩,看见的是红砖小瓦房,而此时,我看到的却是远比红砖小瓦房阔气的高原玻璃房,但依然看不到势如小镇一样的繁华与热闹。更多的时间大家都在牧场,而这样的样板村工程的意义何在?不敢妄加揣测,也不敢对此大胆地妄加评论,说脱离实际只是在麻袋上绣花之类的言语。
  我走出小帐篷,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外面的佛事活动已经结束了,大家纷纷回到各自的生活当中。拉毛草大概也回去了,我没有看见她,可我看见和她一样的好几个女人,她们提着纤维袋,拿着火钳子,将草地上的垃圾一一捡拾起来。这是我见到的哪怕在城市也并不多见的情景,这样自发爱护环境的举动如果普及全国的大街小巷,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天天挂在嘴边了。
  望着湛蓝的天空,我心里很复杂。大概是因为久居城市,而未曾见过如此湛蓝而清洁的天空吧。当目睹因环境而默默奋斗的众生时,我宁愿放弃一切猜想。因为我的确看到了人心的清洁,哪怕是短暂的,我的心灵就没有理由不温暖。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