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好风景带来好日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6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继元 李鹏飞


  记者 张继元 李鹏飞

  感受着早晨新鲜的空气,沐浴着高原和煦的阳光,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夏河县,大夏河两岸油菜花开得格外好看,两岸风景迷人。
  别具一格的新房、洁净整齐的村道,把生态文明小康村装扮得分外美丽,浓郁民族特色的小康村以崭新的姿态、祥和文明的气氛展现在大家面前。
  达麦乡当应道村的索南旺毛感受了这些年村子里的巨变。
  “以前村里到处是土堆,牛羊粪便满地,垃圾随便扔。”索南旺毛向中央媒体记者说,“村里修了水泥路和广场,安了路灯,家里也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炕,今非昔比了。”
  “居住条件好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愿望比以前更强烈了。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藏家乐,照这样下去,很快就步入小康了。”索南旺毛说。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既是塑造夏河形象、展示夏河气派的重要载体,更是全县上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成功挺进小康社会的重大抉择。”夏河县委书记杨雄告诉中央媒体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是要面向广大农牧村和农牧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信仰,改善传统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真正把农牧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欣欣向荣小康美、尊老爱幼形象美、纯朴善良人心美”的一流生态家园。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车辆来往于夏河。在生态文明小康村选点时,以交通主干道和旅游景区为坐标,优先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进行规划设计,把重点区位和重要部位的村庄打造成展示夏河形象、体现地域特色、服务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品牌工程。
  夏河县在规划时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选择发展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最能让农牧民群众接受的特色产业,努力在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板块中闯出一片天地,真正把发展的“红利”装进老百姓的口袋。
  有目标、有措施、有规划,夏河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绘就。
  熊猫沟景区位于夏河县达麦乡境内,由当浪沟自然村村民自主经营的集避暑度假、森林旅游、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藏文化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负氧离子高达12000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四周群山环绕,山水相连,叠峰四起,泉水叮咚,动植物资源丰富,呈现出天然园林的独特神韵。
  自从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当浪沟村的旺庆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我家的藏家乐有10张床位,旅游旺季每天都能住满。”村里的熊猫沟景区通过生态小康村建设,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旺庆家的藏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营业一个多月,收入比打工赚得多,一个旺季下来,收入肯定超过以前打工的收入。”
  夏河以独具魅力的藏传佛教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靓丽的人文景观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旅游旺季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头戏。201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7万人次,增长56.9%,旅游总收入9.14亿元,增长40.18%。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