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拓
记不起这是第多少次经过尕秀草原?但我清楚的记得,自1984年8月,第一次奔向今生的衣食父母之地——玛曲草原开始,我就无法绕开或者躲开她。虽然俗语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但此去玛曲草原33年来,只要走出来、返回去,确切一点说,我只要像一头长期囿于草原的牦牛一样,一次次不耐烦的走出来,抑或更夸张一点的说:逃出来,然后又像丢了魂似地,更急迫、更义无反顾地奔向那片魂牵梦绕的玛曲草原,都不得不每一次的直面她的气色、着衣打扮、饮食起居,以及困苦忧伤、期盼梦想……因为她永远横亘在我奔向现实与梦想的路上。 “尕秀”,即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坐落于国道213线之兰(州)郎(木寺)公路332公里处的辽阔草原上,四周雪山环绕,中间金花翠草、河溪回绕、牧帐散漫、白塔皑皑、牛羊如云,不远处黑颈鹤、白天鹅、百灵鸟……或振翅高歌、或遨游清溪、或报点似的打破草原上蓝色的寂寥,还有三三两两从身旁驰向远山的牧骑、一步一叩首坚定走向拉卜楞寺院的虔诚信徒,以及身披绛红色袈裟、手持佛珠行走在道路上的僧人,都仿佛置身于藏传佛教传说中的理想王国——香巴拉世界。 但是,心中有一个理智的声音告诉我,面前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自然游牧生活的真实体现。就是这样一种自由、富足、安居、乐业的现实画卷,我们再回过头来客观地审视它,也是人人平等、民族平等和民主改革与改革开放之蒂结出的果报。 藏传佛教认为:“香巴拉位于南瞻部洲北部,是人类持明的圣地。形状如八瓣莲花,中心的边缘及叶子两边环绕着雪山,叶子之间流水或雪山分开,雪山和秃山、石山和草山、林山和花果山、湖泊、树木及园林等都安排得令人陶醉倾心。那里没有贫穷和困苦,没有疾病和死亡,没有忧伤和痛苦;那里四季常青,鸟语花香,金黄的庄稼一年四季总是挂在枝头;那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非常珍贵;那里的人们慈悲善良,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 是啊,以上虽然是藏传佛教给青藏高原上的藏人,描述的一片世外桃源,是现实中的人不可能到达的理想净土。但是它所描摹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游牧藏人的心中、飘荡在尕秀牧人的心里,仿佛飘荡在宗喀细毛神山山腰的那一抹彩云,经久不散,愈是遥远愈是弥坚。从而促使着游牧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不住的合着时代的节点在追梦的路上前行。 上个世纪50年代,草原上的梦想是翻身解放、当家作主;60年代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80年代到世纪末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梦,成为草原上游牧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的梦。 是啊,那些城市文明享受久了的人羡艳的“居水草而牧,分季节轮牧”,不是草原上“小康之梦”;“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也不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小康之梦”;还有一些脑满肠肥的人,酒后在草原上吟咏的“白云作张地当床,三千野花伴身旁”生活,更不是当代藏人的“小康之梦”。那么,草原上的“小康之梦”是什么呢?就是目前在草原上全面推行建设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工程,就是今天的“尕秀模式”,即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牧业现代化于一体的“草原小康之梦”。 所以,草原上的小康之梦,首先必须解决居住的问题,这是草原上全面建成小康的最根本的前提,然后,才能考虑其他。关于这一点,根据已故的藏族作家益西卓玛女士,在2006年一次甘肃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上,当大家谈及草原上牧民定居点建设时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时,在了解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后,突然向与会的青年们发问:草原上游牧生活十分辛苦,能不能改变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让牧民们早一点定居下来呢?”当时,一位来自青海草原上的青年回答说:敬爱的周总理,我们草原上的牧人,千百年来,已经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如果让我们突然的停下脚步,居住在房子中,无异于就像把我们关在了牢房中……周总理听了这位青年的回答,再没有说什么,然后就将话题转到了别的方面。” 根据一般社会的发展原理来说,农业文明优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优于农业文明。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西方发达于东方文明的一个根本原因,即西方进行了彻底的工业化,他们很早就完成了从落后的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行经在后工业化时代,但我们的工业化也因步西方后尘,付出了沉重的难以想象的生态环境代价。我们不能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是当时我们的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点上,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草原上的新“四化”建设,更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所幸,甘南草原地处偏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之,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相对尚在可控范畴。但是,近年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大片草原,鼠害泛滥成灾,草原生态恶化持续,“三江”(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梯级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开始显现……等等,如果前车之鉴而不鉴之,徒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前几日,在一个雨夹雪下了一晚的早晨,我驾车从玛曲出发,看见远山到处都是白皑皑地雪,沿途的公路上,两边依然都是不愿就此束手待毙不愿就此在早春中消融的厚厚积雪,只有中间勉强露出一车道宽的路面来,吸引着我不断战战兢兢的前行。但太阳下,不断升腾的雾气、不断拓宽的路面告诉我:高原上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是到来了。当我从高处,一路俯冲下来,到达尕秀时,忽然发现尕秀被一片白色的云雾所笼罩。打开大灯,鸣着喇叭,徐徐钻进面前的一头雾色中,忽然发现,我一人一车仿佛走进了天上的街市。街的两旁,一排排白墙红瓦之屋,鳞次栉比,蔓延开来。其间,绿树掩映,白塔皑皑,桑烟缭绕,经幡飘荡;大街小巷,青石铺路,花草蔓延,干净整洁,仿佛一尘不染;特别是宽敞的广场上,转嘛呢的人、煨桑磕头的人、拄着拐杖和抱着孩子晒太阳的人,以及长袖飘逸正跳着锅庄舞的人们,都面带着微笑,怡然自乐,不足为外人道也。至此,我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就是30年前、20年前,荒无人烟,偶尔只能看见几户牧帐的尕秀吗?这就是10多年前,只有几户榻榻房寒酸的站在你面前的尕秀吗?这就是数年前只有十几户、最多二十几户参差不齐,用草原上最简陋的建材空心砖搭建、外延的尕秀吗?回答是肯定的,就像后来甘南作家走进尕秀采访时,尕秀“生态文明示范村”新搬迁住户,现年76岁、曾经是孤儿的桑吉加措老人说的那样:“这样的生活像梦一样,有时真的有点不敢相信!” “尕秀”,在短短的数年时间,从一个草原风呼呼、荒无人烟的野草滩,完成了到一颗“草原明珠”的华丽转身;从一种原始自然的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完成了到一个现代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的深刻革命;“尕秀”,已成为甘南草原上游牧藏人的一种真实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