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当心孩子被你的不良心理同化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7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活泼 健康


  ◎和志娟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家庭教育,我想应该是“言传身教”;如果要用重要性和有效性来排序,那么这个成语应该倒过来,叫“身教言传”。每个孩子都是首先从模仿开始学习的,父母就是他的模仿对象;对于幼儿来说,这个模仿对象通常是妈妈。如果家长有不良的心理倾向而不自知、不自制,很可能同化孩子,给孩子的性格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所以,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以下三个案例,或许对家长有所启发。
妈妈怕吃亏,女儿不合群
  婉婉是幼儿园里出了名的小气鬼,才5岁的小姑娘,对自己的东西特别有主权意识,而且遇到纠纷强硬得很,打人骂人是常有的事,所以,谁都不愿意跟她一起玩。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相互交换玩具是难免的,有纠纷也是难免的,通常不会闹出大乱子,多数情况老师不必出面,孩子们便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偏偏婉婉不是省心的主儿,很容易把小摩擦升级为大矛盾。
  “别碰我的东西!那是我的!”这是婉婉的口头禅。只要听到这声断喝,老师就紧张,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人哭——不是婉婉,而是惹婉婉的小朋友——然后是大家一起对婉婉起哄,嘘她,最后是婉婉一个人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以上剧情经常上演,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孩子会慢慢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奇怪的是,如果婉婉妈恰好在场,她不是安慰女儿、开导女儿,而是抱起女儿,说“别哭,是别人先抢你东西的,是别人不对”之类的话,然后在众人的错愕目光中扬长而去。
  婉婉妈不认为自己是个吃不得亏的人,反而认定自己是吃亏的命。她认为女儿太单纯、太听话,性格软弱,总被小朋友欺负,所以她要有意识地支持女儿勇敢反抗。她何以对女儿有如此错误的认识?这要从她自己的成长说起。
  婉婉妈和苗苗妈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同学,同年生孩子,平时也经常来往,但相处得并不和睦。婉婉妈觉得苗苗妈太强势,从小到大各方面总压自己一头,苗苗也挺强势,一起玩游戏时总喜欢指挥婉婉,于是极不服气,好几次两家聚会不欢而散。婉婉妈总是教训女儿:“妈妈告诉你,下次苗苗让你干这干那,你不要听她的。她凭什么当你的领导?你要是再那么没骨气,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婉婉诺诺点头,似懂非懂。类似的话听多了,婉婉也变得强硬起来,拼命维护自己的利益。苗苗和妈妈都觉得婉婉不好相处,慢慢两家联系得也少了。
  但是婉婉已经被妈妈同化了,行为模式固定下来。她不仅极其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且说一不二,不容商量。在幼儿园,小朋友手拉手站圆圈时,她一会儿嫌弃这个,一会儿又拒绝挨着那个,弄得大家都讨厌她。
  在小区里,婉婉妈与邻居的关系也不好,她觉得邻居嘴巴都像涂了蜜,心里却很会算计,所以经常嘱咐女儿要提防小朋友,不要被别人占了便宜。久而久之,婉婉也像妈妈那样,对人戒备心很重,遇事往坏处想。可想而知,这样的心态怎么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怎么能不离群呢?
  稍有心理学常识便不难看出,婉婉妈是把女儿看成了年幼的自己,她的误区是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积攒下来的偏激想法移植到女儿身上,用善与恶、吃亏与占便宜等成人逻辑歪曲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孩子争抢玩具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抢,自己也跟着模仿。此类行为是孩子适应环境,学习交际所必须经历的,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妈妈不自信,儿子没激情
  虎子妈是一位对家庭教育很执著的妈妈,执著得近乎疯狂。她给儿子报了钢琴班、幼儿英语班、小主持人班、思维训练班、乒乓球班……能报的班几乎都报了。报这么多班,花费自然不菲,虎子妈的月工资4000元全用在孩子学费上还紧张,她就业余炒股票、卖墓地,甚至织毛衣赚钱。经济上的不惜血本远远不够,还要在时间上、体力上付出。虎子妈无怨无悔,已经坚持了三年,并表示将一直这样付出下去。她的希望当然是儿子出人头地。
  遗憾的是,6岁的虎子却不争气,整天没精打采的,经常在兴趣班上睡大觉,早上起床特别费劲,动不动就大哭大闹,还拒绝吃早餐。幼儿园老师反映,虎子经常保持沉默,不愿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虎子妈的疯狂并非望子成龙那么简单,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渊源。她小时候非常喜欢音乐、绘画,而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无力培养她,所以她对自己的成长怀有深深的遗憾。同时,家境贫寒也令她格外自卑。长大一点,眼见大伯和三叔家的孩子因为家境好,学了不少特长,过年聚会时都要露上一手,唱歌、跳舞、拉琴、画画,她羡慕得不得了,也羞愧得不得了,因为她没一样拿得出手。她像丑小鸭一样默默地坐在一边当观众,内心在哭泣。给压岁钱的时候,奶奶偏心,总是给堂哥堂姐多一些,说是补贴课外班的学费。虎子妈更难过了。
  不快乐的童年经历使虎子妈信奉丛林法则:没有本事就该受委屈,正如羊没资格抱怨被狼吃不公平一样。直到现在,她在堂哥堂姐面前还有乌云压顶的感觉。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在家族的这一代中是最聪明、最漂亮的。聚会时,她仿佛有了扬眉吐气的资本。同时,她暗下决心,不管自己如何吃苦,都要好好培养虎子,决不能让他重蹈覆辙。可想而知,有这样偏激的心态,虎子妈给儿子报班怎么能不疯狂!
  不难看出,虎子妈的疯狂举动,其实是她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在作祟,她渴望儿子能圆自己的学艺梦,给自己挣面子,亦即以牺牲儿子的童年快乐来满足自己隐秘的内心需求,千方百计地创造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虎子妈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完全不自知。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并没有错,但家长一定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动机,让孩子背负家长的梦想、弥补家长的遗憾是危险的,也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妈妈太无私,女儿缺失爱
  无私是一种美德,但“无私”这个词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谁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无私,只不过是顾及别人多一些,考虑自己少一些而已。当然,成人能理解夸张的意思,不会较真儿,但幼儿可没有这样的理解能力,如果父母事事让人、委曲求全,他们可能会很受伤害。秋秋就是这样的4岁女孩。
  如果有人逗秋秋,问她妈妈最爱谁,秋秋的反应很特殊。她会想很久,小嘴撅着,不开心的样子,或者偷偷观察妈妈的脸色,然后嘟囔道:“最爱表姐……最爱堂弟……最爱楼下的庆庆……”她似乎在刻意回避自己的名字。一旁,秋秋妈一脸尴尬。
  秋秋妈觉得自己很委屈,她认为女儿年龄小,不懂事,在妈妈眼里,当然自己的女儿最可爱,怎么会是别人的孩子呢?
  秋秋认为妈妈不爱自己有数不尽的证据。秋秋的爸爸是家里的长子,弟妹多,所以秋秋有好几个堂兄弟姐妹,节假日经常来秋秋家玩,有时一住就是一个月。秋秋妈有“长嫂为母”的观念,对下一代更是仁厚,自然殷勤招待。就这样,每到寒暑假,秋秋家就热闹得像车马店。秋秋妈怕亲戚们说三道四,事事尽着小客人,大苹果给小客人吃,好玩具给小客人玩,看电视选频道也以小客人为主。若是秋秋和小客人发生了争执,秋秋妈更是要批评女儿,维护小客人。这似乎是待客之道,但在秋秋看来,妈妈是不喜欢自己。
  有一次,单位举行儿童节联欢,员工都带孩子来参加,秋秋妈是主持人。做有奖抢答游戏时,她怕同事怪她徇私,故意不点秋秋的名。秋秋感到自己被妈妈忽略了。回到家,秋秋生气地一边打妈妈,一边喊叫:“坏妈妈!你是坏妈妈!”秋秋妈极力补偿女儿,但秋秋就是不买账,而且越来越不开心。
  秋秋那一段变得很孤独,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她的玩具也不许小朋友动。幼儿园的老师还反映,秋秋的胆子特别小,老师分饼干的时候,有一次忘了给她,她宁可不吃也不向老师要,而别的孩子,吃完了还缠着老师要更多。
  回到家,秋秋妈问女儿:“老师忘了给你发饼干,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秋秋先是不说话,妈妈追问得急了,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哽咽着说:“老师不爱秋秋,不爱秋秋!”秋秋妈一阵心疼,抱着女儿说:“好乖乖,妈妈爱秋秋!”秋秋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妈妈也不爱秋秋,妈妈爱姐姐!”秋秋妈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不可否认,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爱需要表达与传递,孩子只有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才能感觉到妈妈的爱。秋秋妈事事先人后己,受儒家“克己复礼”教义影响颇深,看起来无可厚非,但仔细分析,她多少有不悦纳自己、不肯定自己,渴望通过为他人付出、讨好他人的方式获得肯定的心理障碍。更严重的是,秋秋先于妈妈感觉到了这种障碍带来的痛苦,渐渐被妈妈同化,也自卑起来。如果秋秋妈不尽快觉醒,秋秋成人以后很可能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以上案例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值得家长警惕。要知道,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活泼、健康、自信,自己却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错误的示范,天长日久,会给孩子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孩子尽其一辈子的努力,可能都无法摆脱大人负面暗示的阴影。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