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A03版:A03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7年07月12日 >>A03版:A03版


清末甘肃布政使毛庆藩举荐洮州贡生祝昌龄游学苏州“归群草堂”始末
——一段由《洮州厅志》引出的历史故事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7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性命


  ◎张俊立

  毛庆蕃(1846-1924),字伯宣,一字德华,号实君,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至清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任甘肃布政使。
  祝昌龄(1867?——1926),字寿嵩,临潭县石门乡鸦儿山村人。清末洮州岁贡。终生读书课徒,未曾入仕,乡人至今称其令誉。
  编纂出版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洮州厅志》,由时任洮州厅同知的张彦笃主修、曾任广东崖州知州的洮州进士包永昌总纂,宋育辰、吕芳规、祝昌龄、汪映奎四人分纂。
  据《临潭县志》(1997年版)载,祝昌龄曾从学甘肃护院毛实君,后又游学沪上,从事名儒黄锡朋。不知《临潭县志》所载有何依据,令人感到十分好奇与不解的是,以当时当地风气和环境,在临潭石门那样一个异常偏远闭塞的山乡村子,祝昌龄公是怎样到千里之外的沪上去师从海内名儒的呢?本人曾几次欲向县志编撰者了解详情,但均未如愿。查阅有限的各种地方志书也未见叙其详情。2012年初秋的一天,本人专程前往石门鸦儿山,看望了堂舅祝秉琏先生。堂舅祝秉琏先生终身在石门乡各小学辗转就教,也常常在村里为公私代事笔墨,颇知其乡间故事。当时,堂舅祝秉琏先生虽然年已76岁,但除视力听力有所减退外,记忆和思维依然清晰。我即向他询及外曾祖祝昌龄公曾游学沪上之事,堂舅便将自己祖父百年前的一段往事向我娓娓道来,一段闻所未闻的故事便走出历史深处的云烟。
  当初,《洮州厅志》编纂告竣,由先外曾祖负责前往兰州付梓印刷。书印出来后,骡马驮载,取道临洮返回洮州。按今日交通,从临洮至洮州,必先至当时厅府治所今临潭县新城镇,再到石门。但昔日山间便道,可先到石门,再到新城。当昌龄公等人行至洮州北境莲花山一带时,了解到当时洮州东北境内遭受了比较严重的雹灾,遂决定暂将印出的《洮州厅志》先行运至家中,准备为当地向厅府起草因灾减免税粮的诉文。然后连同《洮州厅志》一起送交洮州厅府。但是,外曾祖管运《洮州厅志》暂至家中,减免税粮的诉文尚未拟就,不料厅府却以私藏官书派下罪来,而且要羁押他。好歹说明情由,才将官书运走,人听候发落。此后厅府数次派人前往家中传唤,因担心会蒙不白之冤,昌龄公便一直借故逃避藏匿。最终,料想难逃缉拿,为避祸端,乃赴省城,向毛藩台申诉(堂舅不明毛藩台究属何人何职,只知如此称呼,实即当时甘肃省布政使毛庆藩。藩台: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笔者)。初未得见,便在门口留下一个百字纸条,上置三百枚麻钱,随即离去。后经人转交毛庆藩,又被毛庆藩派人找到。一番交谈之后,毛便决定介绍他去苏州归群草堂。
  归群草堂是我国民间儒学太谷学派后期传道组织。毛庆藩曾先后拜太谷学派传人李光炘、黄葆年为师。1902年,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总办的毛庆蕃,与刘鹗、黄葆年等太谷学派部分人在上海“愚园雅集”,议定在苏州设“归群草堂”,推黄葆年为山长。黄葆年(1854-1924)字锡朋,号希平。泰州姜堰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曾任山东临淄等地知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辞官,在苏州归群草堂聚众讲学,许多朝廷大员亦投其门下。其影响之大,为晚清、民国之间所仅见。他继承并发展了周太谷、李光炘学说,被称为“太谷学派集大成者”。草堂讲学活动至1925年结束。
  就这样,先外曾祖祝昌龄公便成了“归群草堂”黄门弟子。他去时还带了一个岷县维新元山坪名叫赵玉成的的弟子。但遗憾的是他师徒二人游学草堂的时间并不太长,前后未及两年。当他们辞别归群草堂返回洮州时,许多同门赠诗留别。根据其诗,他们于清宣统二年(1910)春天到达归群草堂,宣统三年(1911)仲秋,因弟子赵玉成母亲病危,师徒二人便结束游学,依依不舍,辞别同门,离苏返陇。在赋诗赠别的诸多同门中,毛庆藩之子毛巽赠诗如下:
辛亥秋八月朔日,寿嵩仁兄携其弟子赵君玉成自苏
归陇,漫赋长句以舒离绪,录呈吟正
毛巽

苏台杨柳尚依依,计到乡关雪正霏。
陇坂烟云频在望,濂溪风月与俱归。
天长道远宜加饭,秋老霜寒早授衣。
此别相期各努力,不须惆怅暂时违。
黄葆年之子黄寿三亦有赠诗:
送别五律一章,敬求寿嵩学长大人教正
黄寿三

昔仰西河学,今传绛张经。
芝兰才入室,风雨又离亭。
楚水分秋月,秦关度晓星。
弦歌南国意,留待待重听。
其师兄李泰阶赠诗云:
负笈相从幸有人,回头应念束修身。
青衿城阙喧斜日,红杏天坛感暮春。
北去征鸿犹恋影,东来沧海易生尘。
崆峒原是归根地,风月还期一再亲。
  李泰阶,字平孙,江苏仪征人。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光炘长孙,后娶黄葆年女为妻。黄葆年去世,李泰阶承继太谷学派道统,主讲归群草堂。
昌龄公亦赋诗留别同门,其一曰:
辛亥七月,将归洮州,留别草堂诸学长,敬希赐正
春风座上共琴书,万里家山梦也疏。
忽说离群滋别泪,一庭秋雨雁来初。
  昌龄公离苏返陇后,未再回苏,亦未公干,一直在乡间读书课徒。是否有叙及游学及其他著述,不得而知,因为其家中曾经失火,大量藏书化为灰烬。何况社会几经动乱,所剩个人藏书现已是凤毛麟角,除了几首诗作外,未见其他述作。外祖父祝励相为长子,曾奉外曾祖命前往苏州归群草堂游历,并将外曾祖同门赠诗抄录成册保存于世,但似乎也只是部分诗作。流传至今的外曾祖墨迹还有他亲录的黄葆年所作文课数篇,他认为可“尝海水之一滴,窥神龙之片鳞”。地方编撰于1940年前后、未正式定稿刊印的《临潭县志》在《人物志·列传中·遗逸》中为昌龄公作传,其文曰:“戊申(1908)冬,谒见甘肃护院毛实君欲从学,毛公以上海黄先生学深可师为言,遂游学沪上,不惮万里,从中国大儒黄锡朋先生学圣贤心法、性命、格物之学。归而以隐逸卒。”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