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李光荣下乡记》 作者:周荣池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出版
我觉得里下河土地就是我最大的写作现场,她给了我生命并让我像巴根草一样野蛮而顽强地生长。选择写作我觉得最初是源于表达的愿望,而随着写作的推进,我更觉得自己写作的责任是在发现生活的苦难,并且尽自己所能去缓解这些疼痛,这是乡土写作最现实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多数读者来说,也许周荣池的名字尚显陌生。这位里下河平原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从散文集《草木故园》《村庄的真相》等到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李光荣下乡记》,一直坚持书写乡村。 “我在二十岁之前没有离开过这里,后来求学归来又扎根于此,所以我的写作是‘在乡的’。”周荣池说,恰恰是这一段珍贵的自然记忆成为他写作的天然宝库和独特经验。他并不排斥城市生活,但无论走多远,却最终依然要回到乡村。“一个写作者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愿意将这点未必是才华的精力用于‘在乡的写作’,或者说我愿意将土地作为我写作的最大现场。我写的是中国的普通乡村,而普通乡村也许是‘最中国的’。”
作品名称:《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 作者:吴佳骏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出版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是吴佳骏的新作品集,也是一部在个体经验与时代经验交会处诞生的作品。在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中,作者不惮于亮出自己卑微的出身以及这种身世曾经带给自己和亲人的屈辱,“直到村里有的人家在放鞭炮接灶神爷了,才看见你满面春风地回来。你的手里提着一小块儿猪肉。那晚,我们是全村年夜饭吃得最晚,却是吃得最香的人家。可后来某一天,当我知道你是以下跪的方式,向别人借来一小块肉时,母亲,我才理解我的每一次幸福,都是你用血泪和尊严换来的。”吴佳骏对底层经验的书写,带着个人体温,因此格外动人。在这部作品集中,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诸多怀抱理想、命运多舛的底层青年形象的塑造。 在代后记《我们这一代》中,作者如此定位自己,“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南农村,是一个穿着沾满泥巴的黄胶鞋,靠单枪匹马闯进城市并最终借助城市的屋檐遮阳避雨的人。”这样一个“我”显然有更普遍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代出身乡村底层、艰难跻身城市的年轻人。“我曾经熟悉的故土早就不再了。它只剩一个朽坏的躯壳,专等着在外的游子回去凭吊和伤感的。如此说来,我们注定是无根的一代。城市我们进不去,乡下又回不去。我们就像一个个游魂,在城与乡之间艰难往返,唱着不倦的挽歌。”这是一代有着理想抱负却深陷现实泥潭、无根飘泊的底层青年的精神遭遇。这种体会是从时代的宽广视野重新审视个体的切己经验得出的。在这一视野的观照下,吴佳骏看到了今日乡土社会所面对的沉疴以及各种新的问题,看到了底层青年艰难前行时的辛酸与苦痛,也看到了底层精神世界中的善意、坚忍与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