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成
八角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的甘加滩东白石崖山下,地处海拔约2900米的央曲河与央拉河汇流处的台地上。 走进八角城,如今,它不是城,是甘加乡八角城行政村驻地的两个自然村。在城内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居住着藏汉民族居民106户473人,藏汉各占一半,使用藏汉双语,看成“藏汉一家”,民族融合,藏式建筑房屋错落在城中心,有一所小学,一院公房,其余地方均为农田。他们主要种植洋芋、蔬菜、青稞、豌豆等高原生粮食。在城廓外天然草场上放养着牛羊,无牲畜户,农闲时外出务工,靠务工来增加收入,使生产和生活井井有条,祖辈人守护着残垣古城,里外和谐,安居乐业。 不过,2000多年前的这地儿,无疑是个古城,八角城,顾名思义有八个城角,藏语俗称“卡囊”,含义为“城内”,藏文史书称作“卡尔雍仲”,意为“卍”字形城,以其呈空心“十”字城,各角皆有一个城墩而得名。早在汉代,这里就设有白石县,《汉书》卷二十八下:金城郡辖县十三,其中有白石县,并有漓水(今大夏河)出西塞外,东至袍罕入河。王莽时期称之为顷砾。过去,这里是古代甘青交通的要冲,是历代中央政权与吐谷浑、吐蕃、西夏、嘶罗王朝剧烈争夺的军事重镇,也是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重要军事建筑遗址。据县志记载,义熙九年(413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将败吐谷浑树洛干于浇河,又遣将昙达、松寿率军万人,破休官、权小郎、吕破胡于白石川(今甘加滩),虏男女万余人,进据白石城。” 漫步在八角城的街道小巷里,仿佛穿行在历史丛林深处,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发出古老的回音,身边的残砖断瓦,沧桑的城池,裸露的城廓都会讲述昨天的故事。当地群众传说,这个城是由西夏王建造的,在八角城西北有一块较平的台地,有三个呈馒头状的土冢,冢高2米,冢径10米左右,这三座土冢就是当年修筑八角城的西夏王王陵。还传说,当年,西夏王有位公主,很会看风水,她到八角城后,说这儿没有什么前景,应该另选地方筑城。后来她去世后,根据她的遗言,将她的遗体放到河里,遗体一直漂到河州(今临夏)后靠岸不动,于是就在河州筑城,以后西夏人向下发展到了宁夏等地。 至于八角城的建造年代,专家们众说纷纭,而史料文字记载寥寥无几,没有盖棺定论的证据,只是从发掘出的文物来推测,有汉代所建之说,有宋代唃厮啰(宗喀)王朝建造之说,还有西夏王朝筑建之说。考古专家们还从八角城勘测出的新石器时代碎陶片,和出土的王莽时代货币,以它特有的城垣结构,初步推出八角城即汉代的白石城、唐代的雕窝城、宋代的移公城。据史料记载,“明代时,八角城与二十四关的守军由河州镇节制,到了清代改由总兵督隶,两朝均由参将分管各路隘口要道,中、大关守军头目为把总关方一旦有事,参将星夜调兵驰援。为防患于未然,清政府尚在关外的起台堡、保安堡、如德堡各派守备一员,兵丁百余名守御。在桥沟(今夏河麻当)、八角城等地设立营训,驻兵六、七十名,均听河州副总兵调遣。”不过,清代,乾隆年间始有“八角城”的名称,乾隆七年《大学士鄂尔太为遵旨议复捏贡川地方屯田事奏折》:“查从前鄂弥达奏请河州八角城之捏贡川地方挑浚河渠,开垦荒地。……捏贡川远在番夷,泉水既不足以灌田,而地土又难于开垦,兼之地寒霜早,不能必其成熟,徒劳民力,虚糜帑项,均属无益。”清政府放弃在此地开垦土地的计划,证明八角城在那时已被废弃。 站在台地上,眺望四周,山恋环抱,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们栖息于此地,在广阔的盆地式草原上,放养牛羊,开垦山地,修渠引水,聚草屯粮的忙碌身影;听到了走在古丝绸之路上,穿行在草甸边缘,溪流纵横,沟谷山间的骡马驮队“叮当叮当”的铃铛声;看到了八角城凭山依水,居高临下,外掘城壕,内建城堡,引水护城,层层设防,首尾相顾,易守难攻,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的古战场烽火。 是的,八角城呈现的残垣城廓,它不仅是古城墙,或古城堡的遗址,它是这块热土上几千年历史的见证,奇特的城郭建筑,完美的城边守防设计,是中华民族聪慧的艺术杰作,是青藏高原上灿烂文化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