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灵菲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有某种资源,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分享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协同分享意识的培养,能让幼儿学会协调与配合,为幼儿日后适应学校集体生活甚至成人后参与工作中的团体协作打下基础;而轮流分享意识,教会幼儿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制度,保证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
案 例: 案例一: 但目前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极易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独占意识膨胀,分享意识淡薄,为其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埋下隐患。我们先看两个琪琪从家里带来了很多漂亮的彩色蜡笔,小朋友们都羡慕地围过去观看。 军军:“给我一支蜡笔,好不好?” 琪琪:“不给。”边说边把蜡笔收到书包里。 悦悦:“我不要你的蜡笔,你就给我看一下,好不好?” 琪琪撅着嘴说:“不行,你们都走开。” 大家都走了,剩下琪琪一个人孤独地待在那儿。 琪琪是家里的独生女,家中成员结构是经典的“421型”,所以长期以来养成了“所有好东西都是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此外,幼儿的独占心理还表现在精神的独占倾向上。 案例二: 在幼儿园,芸芸高兴地凑到老师身边,拉着她不放。过了一会儿,朵朵跑了过来,说要带老师去看好玩的东西,老师要去的时候,芸芸紧攥住老师的衣角不放。 老师说:“芸芸,我们一起去看好吗?” 芸芸:“我不想去看,你也不要去。” 朵朵:“快点走,不然一会儿就没了。” 老师说:“芸芸先自己在这儿玩,我一会儿就回来。” 芸芸生气地说:“你要是去的话,我以后就不理你了。” 在这个案例中,芸芸表现出很明显的精神独占心理,不喜欢,甚至厌恶、排斥别人与其分享。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呢? 发挥榜样的作用 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学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一些态度大多来自对双亲的模仿,随后形成的态度来自于对社会上各种人物(如老师、偶像等)的模仿。成人可从以下两点尝试: 让家长和老师成为孩子的被模仿者 家长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家长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准备给孩子物品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发放到家庭每个成员手中(这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拒绝);当看到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走过去对他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 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家长产生类似的行为。 让同伴成为被模仿者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如当别的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家长和老师要做出积极的评价,这样会激发孩子去模仿和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儿自主模仿榜样尤其是同伴榜样时,家长要注意帮助幼儿甄选,因为幼儿生活经验少,常常好坏不分,容易连不好的东西也模仿。家长要记得及时纠正孩子不好的模仿行为。 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 在幼儿教育中常用的强化主要有言语强化、肢体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式强化等方式。 言语强化 言语强化是指成人要用适当的语言来肯定、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分享的意愿。 例如,幼儿A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幼儿B看着也想吃一点,但是A没有反应。这时,成人要抓住时机问A:“你和B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如果你把好东西分一点给B,下次他也把自己的好东西分给你,你们就成了好朋友了,在一起玩就会更开心,对不对?”类似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幼儿就会逐步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 肢体强化 肢体强化是指成人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家长可采用向幼儿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为得到成人的肯定而感到快乐和满足,今后会更愿意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局部强化 局部强化是指成人只强化幼儿正确的分享行为和相应的分享动机。在幼儿的活动中,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往往并存。成人要注意将二者区分开来,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强化,以激起幼儿继续实现理想行为的愿望。 符号式强化 符号式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成人所期望的分享行为后,成人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旗、画钩、小红花等来奖励幼儿,以提高该分享行为发生的概率。这是当前行为训练中运用比较普遍,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 在幼儿教育中,行为强化的手段很多,强化物种类也很多。但是,对于幼儿来讲,最好的强化物往往是他们自己挑选的。所以,在运用具体强化策略时,成人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孩子需要的强化物及强化手段。同时,在强化时,要尽量避免手段单一、对象模糊、过于频繁和过于急切。否则,幼儿只会去追求具体的奖品,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 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设立分享日 家长可以在周末或假期或把孩子的生日设立分享日,让孩子请小朋友或同学到家里来玩。家长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或买好玩的玩具,让自己的孩子和小客人一起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东西。 开展多样的分享活动 可以是每天也可以是每周,家长用较短的时间为幼儿提供随机、灵活的分享时段。可以鼓励孩子分享故事、笑话、谜语等,也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写作业、下棋、唱歌、弹琴、跳舞。这样的分享活动能给每个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快乐分享。 建立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长期维持,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平等分享原则 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是由利益来决定的,所以在分享时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他们可能常说“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应肯定孩子有对象的分享意识,然后引导孩子扩大分享的范围,对小朋友们平等相待,以获得更多小朋友的友谊。 协同分享原则 这是指幼儿通过相互间的协商、配合和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如在搭积木时,大家事先商量,分工搭建,这样,可以达到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家长可以在他们分享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的技巧,并教会孩子说:“咱们一起玩好吗?”“我可以参加这个游戏吗?”等。 轮流分享原则 这是指在分享物较少时,大家轮流使用分享物的原则。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幼儿由于自控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要教幼儿学会说:“你可以玩一会儿再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以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等分享物较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上述几种方法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训练方面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事实证明:成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稳定,才能让幼儿最终产生自觉的分享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