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茫崖各族群众同心共建戈壁绿洲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8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蒙古族 藏族 回族 稳定


  从青海省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一路向西,在八百里瀚海戈壁的尽头,藏着一座被层层绿色包围的小镇,这就是青海的“西大门”——茫崖。
  走进茫崖,蓝天白云如洗,雪山旷野如画,民族风情如歌。在这块纯净的土地上,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8个民族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开创和谐、稳定、团结的致富路,使茫崖这片戈壁绿洲更加生机勃勃。
  民族团结是茫崖发展进步的基石。”多年来,茫崖工行委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主题,坚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地区为抓手,绵绵用力抓创建,久久为功促团结。
  戈壁深处的茫崖大地上,精彩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手足相亲、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苏克大叔和维族孙女古丽
  每天下午6点,茫崖岗茨村的蒙古族居民苏克大叔不论多忙都准时在家等候,他等的是维族孙女古丽。
古丽今年14岁,来自新疆且末县,现在与苏克大叔的小女儿萨日娜的一对儿女生活在一起。“古丽就是我的大女儿,两个女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零花钱。”说起古丽,萨日娜的言语里都是疼爱。
  提起苏克大叔和古丽的这段情谊,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当时,苏克大叔雇佣从新疆且末县来茫崖务工的古丽父亲为他家放羊。古丽那时还小,跟随父亲和哥哥住到苏克大叔家后,就由萨日娜照顾。几年来,苏克大叔和古丽两家人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古丽的父亲带着古丽和哥哥回了老家。两家人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听说古丽父母亲离婚后古丽无人照看且一直没有上学的消息后,苏克大叔万分焦急,让自己的儿子去新疆把古丽接回了茫崖自己的家,并为古丽四处奔波解决上学问题。“要是我也不管,孩子怎么办?现在多好,古丽是班里的文艺小骨干,学习也特别棒,每次考试都是90分以上。”苏克大叔一说起这个维族孙女,满脸自豪。
  如今,古丽同时掌握汉语、维语、蒙语三种语言,时常作为“小志愿者”帮外来雇工翻译沟通放牧劳务协议中的问题。古丽的老师告诉记者,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古丽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没有任何血缘,却跟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如果不是苏克大叔一家,或许孩子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在萨日娜的手机里,都是古丽和苏克大叔一家人相亲相爱生活的照片,一张张合影也见证着苏克大叔一家和维族孙女古丽的暖暖情谊。采访中,古丽悄悄对记者说,她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苏克爷爷、奶奶和萨日娜妈妈。
  除了无私资助古丽,热心的苏克大叔还为古丽的父亲、哥哥开出了很高工资。别人都说苏克大叔傻,但是他却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说:“我是一个老党员,应该为民族团结、为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和苏克大叔一样,在茫崖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家你帮着我、我帮着你,就像一家人一样,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走进茫崖行委中学,“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有关宣传民族团结标语格外醒目。对此,蒙古族学生乌云娜道出了自己的理解:一个民族就像一滴水,一滴水很容易渗到戈壁的沙土里面去,如果56滴水混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片汪洋大海。“各民族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这一理念早已深入我们学习每个学生的心里。”乌云娜说。
  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该地区民族和谐共处的团结局面。茫崖工行委深知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牧区、进机关学校、进厂矿企业、进社区楼院、进宗教场所,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到全区各行各业,渗透到千家万户,打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坐落在茫崖行委花土沟镇的茫崖行委中学,创建于1978年,迄今已有38年的校史。目前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6个民族的924名在校学生,设置小学、初中、高中,还有一个民族部小学。其发展和成长就是伴随着民族团结的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在这里,民族团结教育是全校上下每个人的必修课,互相尊重、互帮互助正再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回族老师李荣,每晚8点之后,义务为语文成绩落后的娃娃辅导课程,不让一个娃娃掉队。
  蒙古族学生阿苏茹,父母常年在外放牧,爷爷辅导不了他的学习,同班的维族姑娘就去阿苏茹的家里陪他一起学习。
  教师主动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家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风俗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从生活细节上温暖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娃娃。
  ……
  编写开发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茫崖行为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开设“民族常识”、“民族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手抄报比赛;举办“小手拉小手 民族一家亲”活动……茫崖行委中学校办主任祝文俊告诉人民网记者,茫崖行委中学以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民族团结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大名人”吉呼龙的爱心书屋
  居住在茫崖金山路社区牧民新居的吉呼龙,是莫合尔布鲁克村的“大名人”,她家里有一间大房子,里面大书柜上摆满了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团结等书籍,这就是吉呼龙自己建设的“爱心牧家书屋”。
  吉呼龙的名气,可不仅仅源于这个免费的“爱心牧家书屋”。14岁当选生产队长;1984年被聘用为茫崖行委尕斯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一干就是6年;随后又当了8年的尕斯乡妇联主任。在政府工作14年来,吉呼龙为草原基本建设、草原畜产改革、草原文化建设等事业发展作出了无数贡献,被群众们称为“尕斯草原的女强人”。
  近几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吉呼龙退出了村委职务,但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仍处处发挥着模范作用。村里大小事情她时刻牵挂在心:辖区里的垃圾箱满了,她操心给环保站打电话;辖区里的绿化带跑水了,她会给社区打电话反映;邻居有了难处,她倾全力热心帮忙;为了让群众多了解茫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吉呼龙更是和金山路社区的“三牧三家”志愿者们一起忙得不可开交。
  什么是“三牧”、“三家”志愿服务队?金山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吕若剑表示,“三牧”就是帮牧、促牧、稳牧;“三家”则是顾家、护家、爱家。这六支志愿者服务队是金山路社区积极打造“六型”服务社区促近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金山路社区是一个汉、蒙、藏、回、维多民族聚居的新建社区。近年来,金山路社区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主线,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组建“三牧”、“三家”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打造学习型、关爱型、快乐型、文化型、服务型、和谐型“六型”社区,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使社区成为居民之“家”,成为民意之“窗”,营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了人人讲民族团结情、人人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做民族团结事的良好局面。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扎根茫崖
  茫崖花土沟镇民族路南段,排列着目前茫崖最好的建筑群。远远望去,一幢幢独院别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发养眼壮观,这就是茫崖工行委为牧民群众建设推出的小康型别墅。生在德令哈市、长在德令哈市的蒙古族干部向战军,就把家永久安到了这里。
  “只需15万元就可以申请入住这样的大别墅,这在以前根本想也不敢想。”向战军一边招呼我们参观他的新家,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他扎根茫崖的原因:以前住在大山里或较偏远的草原上,缺水、没电、就医等问题诸多不便;现在茫崖政府修了漂亮的定居点,医院、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实在在的实惠、优惠政策的落实,谁还愿意走呢?”看到怀里的双胞胎女儿“咯咯”得笑,向战军满脸都洋溢出幸福之情。
  多年来,茫崖工行委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强基工程、生命线工程持久抓、全面抓,坚持不懈地把民生改善、群众受益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五大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凝聚民心、民力、民智推动创建。实施教育为民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15年免费教育,加强“双语”教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实施医疗便民工程,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实施就业富民工程,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2013年以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以内。实施社保利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低保等统筹层次,稳步推进失业、工伤等专项保障制度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节庆和文体活动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从海东到茫崖经商了20多年的回族商人马伞记,早已在茫崖扎牢了根。“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茫崖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看,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处处绿意盎然,人人相亲相爱,这样的茫崖,我们怎能不留恋?谁能不爱?”马伞记笑着说。
        (据新华网)
遗失声明
  遗失王成生土地使用证,证号:潭镇国用1997字第00582号,声明作废。
  遗失肖国栋房产证,证号:临潭县房权证城关字第总923号,声明作废。
  遗失甘南州德祥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碌曲县2013年退化草原(黑土滩)综合治理项目缴纳投标保证金收据,编号:GSQX2014-10声明作废。
  遗失苏玉如身份证,证号:623021198901250039,声明作废。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