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问题儿童就像仙人掌,他们乖戾的性格就像仙人掌长出的尖刺,不断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因此大家对他们怒目相向,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就像仙人掌的尖刺是对干旱恶劣环境的适应一样,孩子古怪的个性也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适应。
唠叨妈养出乖戾女 穆医生刚来心理咨询室工作,对工作很有热情。这天,他照常早早来到咨询室,没想到门口已经有位女士在等他了。 这位女士40多岁,自我介绍说姓陈,有个16岁的女儿小蕾,而这个女儿让她伤透了心。穆医生请陈女士进屋详谈。双方刚坐定,陈女士就抱怨起女儿来,说女儿从小就性格执拗,情绪不稳定,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但是,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普遍比较娇惯,所以一直觉得孩子只是有些任性,就没太理会。谁知,小蕾进入青春期后,行为举止越发异常。最近一段时间,小蕾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对身边的人恶语相向,甚至诉诸暴力。听到家里的桌椅板凳不断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陈女士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真是忤逆不孝啊!”说到痛处,陈女士不禁哭出声来。 更让陈女士担心的是,最近小蕾迷上了网络聊天,常常通宵泡在网吧里。陈女士说:“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我现在实在管不住女儿了,要是再没人管她,她很可能会走上邪路,所以今天不怕您笑话我,我把家丑给您说说。我女儿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打情骂俏,甚至和网上刚认识的男孩相约出走,幸亏被我及时发现告诉了她爸爸,这件事才被制止。您说,一个女孩这么不自重,还不能说,我一说她,她就恶狠狠地叫我闭嘴。现在,我不敢多说什么,其实我说了也是白说,因为谁的话她都听不进去。俗话说,女儿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可我这个女儿却让我伤透了心!” 刚接触小蕾时,穆医生也吓了一跳。与外人谈话时,小蕾依然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且出口成“脏”,毫无教养,简直就是一个坏孩子的典型。出于职业素养,穆医生没有像陈女士那样明显流露出对小蕾的失望和厌恶,他耐着性子,尽可能态度亲切地与小蕾交谈。 随着交谈的深入,穆医生发现这个家庭不光是孩子有问题,其父母也有问题。 小蕾的父亲掌管着一家数千人的大公司,仅日常事务就让他身心俱疲,回到家更是没了耐心。认识小蕾父亲的人都知道他脾气大,说话冲,常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既不解释,也不道歉。而陈女士除了忍受和逐渐适应外,毫无办法。长此以往,这样的相处模式深深烙在了小蕾的心中,她以为这就是一种正常家庭成员相处的模式,长大后她便将这种模式投射到与周围人,尤其是与之关系亲密的人的相处中,而且比她父亲的脾气更胜一筹。 而陈女士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一点芝麻小事都会让她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她的唠叨是出了名的。如果吩咐小蕾干什么,她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让小蕾不胜其烦;而小蕾一旦做错了事,更会被母亲喋喋不休地数落半天。这还不算完,事情过后,此事还会被母亲一再提起。小蕾的父亲脾气不好,常常对陈女士吹胡子瞪眼。自结婚以来,陈女士忍受了丈夫十几年的坏脾气,如今见女儿步了丈夫的后尘,心中积攒多年、无从发泄的怨气,全部转换成了对女儿小蕾严厉的指责和说教。 最后,小蕾一翻白眼,不屑地说:“他们嫌我这个做女儿的不好,我还嫌他们做父母的不好呢!”说完,裹了裹身上的外套,摔门走了。 古怪性格是一种自我保护 这个案例让穆医生觉得有些棘手,他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抽时间来一趟。 下午我去了咨询室,穆医生跟我谈了这个案例。我给他打了一个比方——沙漠里的仙人掌浑身是刺,每个人都不敢碰它,因为一不小心碰到它就会受伤。其实我们都知道,仙人掌的尖刺就是它的叶子,因为沙漠常年极度干旱,为了避免水分的蒸发,为了生存,仙人掌只能把叶子进化成了这种古怪的形状。而问题儿童就像仙人掌,他乖戾的性格就像仙人掌长出的尖刺,不断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因此大家对他怒目相向,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就像仙人掌的尖刺是对干旱恶劣环境的适应一样,孩子古怪的个性也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适应。 我还给穆医生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一个长期受到父母冷落、忽视的孩子,必然发展出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漠视或否定,以此来化解孤独感和对关爱的渴求;一个总被父母批评、责骂的孩子,很可能走上与父母对立的道路,因为只有否定父母,才能推翻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的“你不行”“你一无是处”的形象;一个生活疆域被父母严格限制,整日囿于书桌埋头苦读的孩子,必然迷失在五彩缤纷、惊险刺激的网络世界中…… 这些看似糟糕的个性或者说是恶习,其实在一开始恰恰保护了孩子,就像仙人掌的刺是为了保护仙人掌不被晒死一样,糟糕的恶习也让孩子避免了自我毁灭。只是,当孩子离开他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群体后,就像仙人掌迁入了热带雨林,这些特殊的个性让周围人为之侧目,而孩子自己也会感到严重不适,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 在我举的这些例子中,穆医生很聪明地发现了其中就有小蕾的影子—— 陈女士夫妇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为女儿倾尽所有,但是对女儿内心的真正需求关注甚少,他们只知道给予女儿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很少耐心地跟女儿交谈,很少关心女儿内心真的需要什么。小蕾的父亲与家人聚少离多,让小蕾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小蕾长期压制自己的孤独感和对关爱的渴求,从而逐渐泛化以至漠视自己的一切真实感受,甚至漠视他人的感受。 穆医生在与小蕾交谈时发现,她很少谈及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顾及别人会不会因为受到她的伤害而痛苦,表现出一个女孩子少有的残暴冷漠、蛮横无理。另外,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压力大,有时彻夜不归,在家也常发无名火,这让年幼的小蕾不由得猜想,爸爸是不是“因为我不好、不喜欢我才发火的”?而母亲总是斥责、否定小蕾,这更让她感到“我真的很差劲,妈妈又批评我了”。 这样的情况不断重复,愈演愈烈,严重打击了小蕾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但是,一个人要想美好地生活,自尊、自信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因为父母是压制、打击她自尊和自信的人,因此她不得不和父母展开斗争,而她的叛逆情绪一点点积聚起来,终于在青春期——这个本就容易叛逆的阶段来了个全面爆发。异性网友为了引诱她,对她花言巧语,恰恰迎合了她内心渴求已久的对关爱和被人肯定的需求,甚至有时她明知网友的奉承别有用心,但是因为那些动听的语言让她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出色的、优秀的,所以才飞蛾扑火,无法自拔地沉溺其中。 用爱滋养孩子的内心 我肯定了穆医生的分析,并提出对此类问题的治疗思路:一方面,让父母学会以爱为基石,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让父母花时间了解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然后对症下药。教育孩子时,要掌握分寸、张弛有度。哪怕孩子犯了大错,也要恰当地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的警告和责备,绝对不能一味地责备、打骂,妄图让孩子在自己的威严下俯首称臣、瑟瑟发抖。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对她生气发火,并不是因为她一无是处;父母责骂她、打击她,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因为太爱她,想让她更加出色,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陈女士和丈夫在家庭教育上有不妥之处,心理医生可以明白无误地指出,无需向孩子粉饰,如果一味地向孩子辩解“他们都是因为关心你、对你负责,才会这样做的”,只会使孩子感到痛苦,觉得不被理解,从而关闭心扉,并产生退缩念头。 但是,心理医生也需要告诉孩子:父母犯了错,是因为父母从小受到的也是这种错误的教养,所以他们才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融洽相处,不知道该怎么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孩子犯错,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现在父母犯错了,也需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宽容。只有与父母携手,帮助父母纠正错误,才能弥补他们曾给你造成的伤害。其实,在帮助父母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慢慢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 我走后,穆医生约了陈女士和小蕾第二天来办公室。 在第二天的谈话中,穆医生对小蕾说了我讲的仙人掌的例子,告诉小蕾,现在她出现的这些所谓的恶习,其实不是她的错,而是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慢慢形成的。穆医生把小蕾性格的成因娓娓道来,房间里变得很安静,小蕾的眼神渐渐柔和起来,第一次用心地听医生说话,甚至还不时地点头,眼眶也渐渐湿润了。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医生,你快给我女儿开点药吧。”小蕾的母亲突然不耐烦地打断穆医生的话,“我女儿只是情绪不稳定罢了,你给她开点药,让她回去吃好了!”陈女士面无表情、生硬地说。 穆医生愣了一下,不再说话。此时,他发现小蕾又恢复了以前的冷漠神情。 小蕾的母亲是来给女儿做心理治疗的,她以为自己的教养方式绝对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女儿而已,因为女儿的乖戾行为超出了她可以控制的范围,所以她才来到这里。她就是希望医生按照她的想法,帮助她矫正女儿,让女儿的言行回到她的可控范围之内。但是,现在医生反而追究起她本人的错误来,让她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质疑,尤其在女儿面前,这不是让她将来更无法控制女儿了吗?她无法容忍,所以断然打断了穆医生的话。 得知陈女士有这样的反应,我批评了穆医生:“你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尊严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家庭模式,就像一个自以为非常健康的人身上长了个脓包,你上去就把脓包捅破,然后告诉他,你根本不健康。当事人感情上怎么能接受呢?” 穆医生明白,再次面对孩子的父母时,绝不能断然告诉他们,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因为你们哪里哪里没做好。这样的直白做法会让很多家长难以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一贯是正确的,并且有些家长很爱面子,也很固执,要想改变他们的想法,需要时间和技巧。不过这不要紧,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正是先一点点治愈好这些父母内心的伤,然后再让父母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后来,穆医生态度谦和地几次联系陈女士,用陈女士能够接受的方式及时帮助了她和她的丈夫。而当陈女士夫妇明白过来,是自己的不当教育导致了女儿的桀骜不驯时,都非常后悔,并及时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感受到父母的爱后,小蕾慢慢收起了身上的尖刺,性格变得温和多了。如今常常挂着笑容的她,模样也比以前更加甜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