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刚
在全国各地实行“限塑令”遭遇七年之痒后,仍然我行我“塑”的今天,甘肃的“禁塑”工作已经在“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甘南生根发芽。 “禁塑”,这在当时看来“微乎其微”举措,不仅保护了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打开了甘南从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希望之门,为这片经济总量在全省垫底的美丽藏区,抒写了“小块头也有大智慧”的传奇。 “禁塑”打响了甘南“绿色生态保护战”的第一枪 2013年4月,为消除塑料购物袋对甘南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污染,打造藏区最干净的城市,甘南州工商局主动向州人民政府建议:在全州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并由工商部门承担“禁塑”任务,得到了州政府的首肯和支持。同年5月10日,州政府印发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告》,决定从6月1日起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禁塑”工作,打响了甘南“绿色生态保护战”的第一枪。 5年前,有着户外天堂美誉的甘南大地曾深受“白色污染”之苦。那时,美丽的甘南大草原上,无论是在草原、景区还是在城乡街区、农牧村,塑料袋乱飞,严重影响了九色甘南香巴拉的美誉,也使高原湖泊、湿地、水体受到了污染,使牛羊等牲畜的健康受到了危害。 5年后的今天,当你行走在甘南大地,再也不用像几年前那样担心一刮风都是漫天飞舞的塑料袋,也不用害怕牛羊因吃了塑料袋后无故死亡,更不用担心骑摩托车时被突然贴在脸上“不速之客”挡住了视线。 如今的甘南州已经成为我国施行“限塑令”多年来全面推行“禁塑”的地区之一,实现了“无塑”目标。 草原儿女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禁塑”的好处 “以前草原上乱扔塑料袋,时间长了地面发黑不长草,经过治理,草原植被慢慢恢复,一到夏天美丽草原真的是名副其实。”牧民拉毛加体会到了“禁塑”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好处。 市民杨丽说:“以前只要一刮风,我们的广场上满天飞的除了风筝,还有塑料袋,满街跑的也是塑料袋。现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这种现象了。” 既然是“禁塑令”,那么就不同于“限塑令”。假如有人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必然要遭到惩罚。 据承担“禁塑”工作的工商部门统计,自2013年6月以来,全州工商部门在城乡街道、人员密集区张贴发放通告3.6万多份,与市场经营者签订《不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承诺书》1.6万余份,检查各类经营门店5万多户(次),查处违规销售塑料购物袋案件219起,收缴塑料购物袋3134公斤,罚款19.78万元,发放环保购物袋8万余个,发放塑料袋替代品近20万个。 “刚开始顾客还不习惯,但慢慢地大家都欣然接受了。”经营着一家商店的王兴平说。 “现在我包里随时都装着环保袋。”刚刚从合作市一家超市购物出来的张大妈对笔者说。 随着“禁塑令”的实施,商户和市民已经摸索出了塑料袋的替代品——蔬菜水果用网兜装,面条用特制牛皮纸袋,其他商品用环保袋…… 如今,无论走进甘南的大型商场超市,还是在小卖部或者是菜市场里的小摊上,都鲜见塑料袋的影子。 “禁塑”敲响了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大门 在2013年,那条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禁塑令”吹遍了甘南的大街小巷。在很多人当时看来是“一阵风”的事情,到如今已经坚持了整整5个年头。 谁曾想,一个看似“小题大做”的举措,却悄悄叩响了甘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门。 “禁塑工作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在优化发展环境、美化城乡面貌,改善整体形象、提升旅游品位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甘南州副州长赵四辈如是说到。 近年来,甘南州以“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为核心,努力将生态元素融入经济建设、把生态理念贯穿跨越发展,以开展全面“禁塑”打响了一场“绿色生态保护战”,使多彩甘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生态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甘南旅游人数由2015年的770.02万人次增加到了1003.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5年的34.03亿元增加到了46.78亿元。据统计,仅今年1至5月,甘南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27.75万人次,同比增长21.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 环境优美的甘南州借用生态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 在这里,全民抵制“白色污染”的行动方兴未艾,带着人们对绿色生活的美好期望,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