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的反应,才是最真的显露。 对于王海军和白茹云而言,诗词大会的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站在这个诗意的舞台上,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热爱。他们对诗词的热爱纯粹而朴素,与名利无关。诗词就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因诗词而精彩、美丽。他们精彩地向我们诠释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相信,生活是充满诗意的,诗意的远方就是风景。 65岁的王海军做了一辈子农民,仅读了4年书,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诗词的热爱。现在,他靠修自行车贴补家用,修车间隙不忘写诗,3年里已经写了一千多首诗。修自行车与作诗,南辕北辙,却充实了他生命的每一天,让他的生活成了诗意的风景。 白茹云这个生活在偏僻乡村的农妇,人生充满了坎坷。弟弟8岁时脑子里长了一个瘤,每次发作疼痛难忍。无奈之下,她就给弟弟唱着背诗,想不到竟可以帮助弟弟解除疼痛,而且不经意间,诗词也滋养了她。6年前,她又不幸得了淋巴癌。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一本诗词鉴赏让她更加爱上了诗词,她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懂得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韧乐观就是生命的美。“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所以,虽然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苦痛,白茹云依然能微笑着挑战自己,淡然自信、宠辱不惊地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热爱。这是一种大美,她就是大美的风景。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道风景。成为风景的人,必然热爱生活,充满生活的乐趣,心存美好,乐观向上,达观豁然。这样的人是有真性情的人。周国平在《论真性情》里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王海军、白茹云都找到了“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活得很有诗意。 翻译家许渊冲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和发现美,生活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多少日子,要使你每一天都值得记忆。生命的每一天都值得欣赏,失败也是一种美。许先生热爱生活,充满生活的情趣和充沛的情感,追求美好,执着人生。已经96岁高龄的他,依然豪情满怀:“莎士比亚的诗已经翻译出版了6本,交稿了10本。说老实话,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如果我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的诗翻译完。”许先生心中始终保持着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以翻译为乐趣,每天坚持翻译到凌晨。10年前许先生得了直肠癌,被告知最多只能再活7年,而他始终不停止自己在坚持做的事,对事业的热情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愈加坚毅,生命也更加坚强。叔本华说:“最高级的乐趣就是美的创造。”热爱给了许先生生活的乐趣,热爱成就了许先生的事业,热爱让许先生忘却名利达观豁然,成了我们眼里的美丽风景。 一代词宗苏轼称得上是一个最有真性情的人,他对生活的热爱,像婴儿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永葆一颗童心。嘉佑六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凤翔与甘肃南边的强邻西夏纠纷迭起,此地人力缺乏,民穷财尽。到任第一年,苏东坡盖了一栋花园小屋做官舍,屋前有池塘,花园里种了几十种花,屋后还设有一座小亭,充满了田园情趣。远离京师,难免孤单,但偶尔举杯望月,婆娑月影便可释其心怀,令其兴高采烈。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身陷逆境,但仍以执着的信念高唱生命之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始终未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别有其趣。而且,无论他被贬何地,都不忘“悲歌为黎元”,倾其所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就是苏轼敬畏生命、珍惜时光、乐观旷达、积极作为的人生宣言。正因如此,所以穿越千年的历史风尘,他依然是世人眼里的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美好的东西,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拥有。积极向上、乐观旷达地拥抱生活,身上就会呈现着美好,显现着美丽,因此就会自然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周国平说:“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 这是林语堂《百合花开》里的句子:“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就如同断崖边的一株渺小的不起眼的百合,只要我们“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
苦瓜之甜 花是开后香,果是涩后甜。 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弟子们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把苦瓜当晚餐,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开悟了。 苦瓜最本质的味道是苦,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真正懂得它的人,都知道那一丝丝苦味,其实也是人生一味。 画坛大师石涛自称“苦瓜和尚”,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对后世影响极大。据说他餐餐不离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案头。很难想象一个人对于某种食物的喜好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其实石涛内心苦甚,世人哪得知!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明皇室后裔。明亡时他才3岁,被一个太监抱出,为了躲避搜捕,保全性命,削发成为以青灯黄卷为伴的苦行头陀。“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烟。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这首诗是石涛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顺治四年,石涛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游历生涯,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他把整个身心融于山水之间,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艺术创造提供了足够的养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与苦瓜同命相怜,故寄情苦瓜,把苦瓜作为自己的精神殿堂。他的笔墨中包含着淡淡的苦涩,耐人寻味。 张小娴说:“苦瓜跟年龄无关,也许跟岁月有关。当你尝过了人生百味,苦瓜的苦,已经算不上苦了。”是啊,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人生况味之一,唯有坦然面对沉浮,才能从苦中品出甘甜。
八十八夜的茶摘 有一家日本公司,出品了500种颜色的铅笔,并且给每一种颜色都起了一个名字。 那些名字念起来,有一种诗朗诵的感觉:日本海的渔火、杨贵妃的梨花白、彗星的传说、故宫的夜、八十八夜的茶摘、朝露打湿的牧场、京都的屋根瓦、长谷寺的牡丹……大部分名字我都能直接意会,只有八十八夜的茶摘,我不是很懂。当时不求甚解,也就跳过去了。 有一天我买抹茶,店里附带教顾客怎么区分抹茶和普通绿茶粉。仔细比较辨析了十几种产品,我这才知道,抹茶是要采取特定时期的绿茶来做的,并非把绿茶磨成粉就是抹茶。 在日本,立春之后的第八十八个夜里,茶农要抢收新茶。时间早了或迟了,茶叶就达不到最好的口感和色泽。茶树是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的。 茶叶的色泽取决于叶绿素的含量,口感则取决于茶多酚、氨基酸和一些芳香酯類的含量。春天阳光温和,夏天阳光强烈,直接影响这些物质产生的比例。 八十八夜是色泽和口感达到最佳平衡的时间。这个时候的茶摘,可以制出鲜美碧绿、味道浓郁的绿茶,再研磨成抹茶粉。 这种真正的抹茶,以水冲开,绿得鲜明艳丽。那家日本公司对铅笔颜色的命名,如此细致精确而又充满诗意美感,令我叹服。 一个人的心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哪怕短时间内看不到,年深月久,当我们的心智足够成熟,所知足够丰富,就会越来越能够感知美,觉察创作者深沉的用心。 (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