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辉成
夏河县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佛教文化独特、民俗风情浓郁,自古以来是安多藏区宗教、文化中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相关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拓展创建内容和形式,着力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紧盯机制抓创建 通力协作强措施 自2016年7月夏河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创建办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制定了《夏河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方案》、《推进方案》、《“八进”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督查办法》、《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迎接省州级验收工作推进方案》等13个配套性文件,突出“两个共同”主题,大力实施“九大工程”。 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八个工作组,各级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大创建”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4+8+2”工作部署当中,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大创建工作督查力度,采取专题检查、专项督查、重点抽查、互观互检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舆论宣传抓创建 多措并举出奇招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县宣传、文化、卫生、教育、科技、司法等12个相关单位和行业部门赴全县14个乡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暨千台大戏送农牧村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结合“明察暗访督查年”活动,明确了“八进”活动每一进的牵头实施单位,先后5次组织人员深入部分乡镇、部门(单位)、学校、民贸民品企业、一线窗口等,对创建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共计开展主题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两万余份;组织宣讲团赴各寺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法制政策巡回宣讲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向僧众宣讲宗教法律法规15场次,参与僧众3000余人;会同县司法局、县科技局等在县街心花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开通手机短信群发平台,累计发送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导向类信息4080多条;开辟“旅游促团结,团结兴旅游”主题标语长廊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制作并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画、手提袋及一次性纸杯等宣传品;以新兴媒介为载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LED屏等媒体,综合运用民族政策知识宣传、典型事迹报告、图片展示等形式手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各行各业;组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引领工程之第三世贡唐大师水树格言藏汉合璧书法全集展和唐卡技能培训班,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 示范引领抓创建 特色亮点显活力 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培育选树示范典型,王格尔塘镇洒索玛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曲奥乡香告村、拉卜楞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一批单位和个人荣获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贯彻落实“十百千万”目标任务,在全县范围内集中表彰命名先进集体5个,示范单位25个、乡镇4个、村社31个、医院1个、学校10所、寺庙10座、企业4家、家庭190户,先进个人14名、模范个人10名。按照示范点打造“八个一”的标准,精心打造拉卜楞小学、县公安局等21个创建示范点,选树了一批特色突出、标准质量较高的示范点,发挥了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作用。 为民造福抓创建 党的恩泽暖民心 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夏河机场建成通航,临合高速、机场二级路、夏同公路建成通车,国道213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9亿元,建成农牧村通畅工程26条260公里,新建桥梁13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08公里,通乡公路硬化率达100%。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基本完成,引洮济合供水工程(夏河段)项目顺利推进,城区道路及排水、四社区巷道硬化、棚户区改造、自来水管网敷设、应急避险场所等重点市政项目顺利实施,文化产业园、体育中心、乡镇周转房、省佛学院建成投用,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扎实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17+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768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9个;整合行业部门资金5.8亿元,解决贫困村饮水、道路、住房等问题;紧紧围绕1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4498人脱贫的中心任务,2016年,整合资金7962万元,在贫困村开展了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工作,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村实际,开展贫困村基础改善、种养业基地建设、产业培育、劳务培训等工作,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覆盖力度,在13个贫困村注入互助资金155万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121户5603万元;五保供养、孤儿生活补助、居民临时救助等措施全面落实。县级财政筹措资金5178万元,足额落实行政村、自然村办公经费和干部报酬、寺管会办公经费、成员报酬及宗教教职人员生活补助。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965356”建设标准,投资4亿元,累计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71个;筹措资金1270万元,完成了绿色旅游长廊和万亩油菜花观赏带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认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项目,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力度,扎实开展农牧民结核病、包虫病、肝炎病普查和妇女健康检查等工作,成功举办多起义诊活动。认真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全面落实各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了就业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