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继元
深秋的草原,牛羊格外肥硕健壮,生命在这个季节里完成一次转换,牧民们一年的辛苦也将换来丰硕的收获。 行走在甘南大地,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到助推农民增收的“甘南第一村”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藏族风情农家院,从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舟曲县楹联文化广场,到洮砚文化的推广……处处都是喜人的变化。 近年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中,我州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各项总体部署,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团结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和谐乡村 幸福家园 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的游乐场上,一片热闹景象。“自从有了这个游乐场,无论是游客还是村民都喜欢到这里玩,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增进友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走进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如同走进了江南水乡,古树和水磨相依相伴、相映相衬。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鹅卵石道路曲折蜿蜒,流水淙淙,农舍伴着晨曦中袅袅升起的炊烟……村子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歌声、乐声、笑声,声声入耳;老人、青年、孩童,人人参与。正在打篮球的孩童和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老人,尤为引人注目。 村民杨德全说:“以前吃过晚饭就窝在家里,现在到这里可以跟着年轻人跳跳广场舞、打打篮球,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 来到碌曲县尕秀村,看到的是摆放整齐的垃圾桶,统一着装的保洁员。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不再是过去的“脏、乱、差”。 尕秀村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州、县大力开展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里的博物馆,陈列着从民间搜集的各类民族生活用品及民间文化各领域原始资料。 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蓝天白云下,青山环绕,溪水潺潺。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或通向古朴简洁的自然村落、农家小院,或连着茂密葱郁的果园。徜徉其中,满眼皆是绿色;吸入肺俯的是清新空气;随手一拍,留下一幅幅藏乡江南美景图。走进这里,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自然是那么的亲切、生动、宜人,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 夏河县达麦乡应道村背山面水,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型村庄。近年来,夏河县通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对该村进行帮扶,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应道村,藏家乐、村级旅游接待中心、电子商务体验室、娱乐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 过去“脏乱差”的迭部县谢谢村,如今道路平坦整洁,柳绿花红。短短几年,村民生活富裕了,路面硬化了,连山路也拓宽平整了,村里还有文化大院、农民书屋。 谢谢村致富带头人赛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村民深受感触,他“先富帮后富”,在自己发家致富后组织成立了谢谢村集体基金,用于村内青年创业支持、全村大学生学业资助,每年至少一次带领年长老人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观光旅游,彰显藏家汉子淳朴坚韧之本性。 从橱柜里的电视机到橱柜顶上的奖状,再到长桌上摆满的各色藏式点心、水果饮料,房间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从物质到精神上的满足感,这是玛曲县欧拉乡班禅新村牧户家里的景象。 为纪念1984年十世班禅大师考察期间在这里留宿,这座原名“错尼”的村庄改名为“班禅新村”。今年65岁、党龄40多年的尕布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路也没有通。而今,欧拉乡已经完成了水、电、路、房屋、文化、健身等多方面的建设,全乡5个行政村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解决了牧民行路难、就医难、入学难等实际困难。” 合作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统揽农牧村工作的总抓手和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载体,全面实行“一个小康村、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生态”和“示范”两个着眼点,狠抓“四大工程”,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新方式。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那吾乡拉咱村实施了危旧房民俗特色化风貌改造工程,村口经幡飘动,沿着宽敞整洁的村道前行,藏汉双语石刻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牌子夺人眼球,鳞次栉比的藏式房屋焕然一新,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儿童嬉戏。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