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走进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的百余盘磁带、光盘,是中心搜集的民族民间文化各领域的原始资料,涉及唐卡、藏医药、甘南民歌、朵地舞、巴郎鼓舞等,其中有7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人员目前正对列入州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登记整理、补充完善。 在州文化馆,摆放着30余块精美展板,上面记录了“南木特”藏戏、锅庄舞、民间史诗、雕绘艺术等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已走出寺院,先后出访演出10多个国家和地区;粗犷豪放的“朵地舞”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活跃在甘南草原的20多个“南木特”戏班子,让古老藏戏重获新生;尘封的古籍得到整理,多姿的民族舞蹈得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散发着芳香。 据甘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起,他们用了两年多时间,跑遍了全州乡镇牧村,搜集了15个藏戏剧本,近300万字的藏文版《南木特藏戏剧目荟萃》一书已出版。 美丽和谐的草原,处处演绎和彰显着幸福甘南的丰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故事。 筑基之刃 精准落实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涉及全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方面,是一项全局性工作、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经济长足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高位谋划、高层推动,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以创建示范州为引领,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举全州之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重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既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创建目标,又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既重视发展速度,又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福祉、增进各民族团结上,真正让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变成美好现实。 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短期发展靠稳定,长期稳定靠发展”的思想意识。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打好维稳“组合拳”,确保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持续稳定、全面稳定,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卫生、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等影响民族团结的民生问题。把创建示范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上,有效地争取民心、凝聚人心,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坚定了各民族群众“四个自信”意识,形成了社会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生动局面。 把各族群众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主体,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推动全州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全面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都是民族团结的参与者、人人都是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整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态势。 发挥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坚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要求和“三个特别”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善于维护稳定、推动科学发展、能够担当重任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原则,注重总结以往各类创建活动的经验,注重学习兄弟市州的经验做法,注重结合甘南实际,创造性地谋划和推进创建工作。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既体现统一标准和要求,又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创新载体,发挥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队伍、文化产品作用,让现代文化引领贯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不断增进认同、融洽感情、凝聚共识,筑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基础,巩固提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全覆盖工程 真抓实效 “全覆盖”工程——深入实施“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推动全民参与、全社会参与,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局面。 “经济提速”工程——坚持以创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创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6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8.8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5亿元。 “文化引领”工程——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连续举办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和各类节会赛事活动,多层次开展宣传推介,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3.15万人次,同比增长30.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78亿元,同比增长34.48%。 “民心满意”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创建工作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小村建设有机结合,因势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及时启动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凝聚起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的强大正能量。 “权益保障”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甘南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把党的一系列政策原原本本落实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身上,使少数民族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金种子”工程——将“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前和中小学教学计划,从小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五个认同”的意识。 “精神家园”工程——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大宣讲、民族团结模范事迹巡回报告会等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国情、省情、州情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和睦典型宣传教育、“两个共同”示范成效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在共处、共事、共学、共乐中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推动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如今,创建工作给全州各项事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也给各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