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儿子有颗“玻璃心”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9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7岁的儿子特别喜欢小动物,前段时间缠着奶奶给他买了只小鸡,放到阳台的纸箱子里。刚开始我们以为儿子新鲜两天这个劲头就过去了,谁知,一连半个月,儿子每天放学就直奔阳台。这下我和老公犯愁了,小鸡越长越大,阳台岂是久居之地?正不知如何是好,家里的花猫替我们解决了问题。
  那天放学回来,儿子又直奔阳台,可没看到小鸡,只见空荡荡的纸箱子旁,趴着嘴角沾着鸡毛的胖花猫。
  儿子放声大哭,追着花猫非要它偿命不可。
  我们好歹总算把儿子拉住,以为过一晚上就好了。谁想,一连几天,儿子都恹恹的。
  “不就一只小鸡,你至于这样吗?”
  听了我的话,儿子眼圈红了:“好生生的一只小鸡就这样没了,我难受。”
  “大不了再给你买一只。”
  “不,我不要了……”儿子看着窗外,眼泪又下来了。
  看他伤心的样子,我和老公吃不住劲儿了,商量了半天,决定由老公扮黑脸教育一下儿子。谁想,他爸刚一开口,儿子一下子扑过来抱住他:“爸爸,小鸡会死,是不是有一天你们也会死啊?”
  我晕,儿子的联想也太丰富了吧。
  我们苦口婆心讲半天,儿子紧皱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看着他心事重重的样子,我们犯难了,书上说,七八岁的孩子可以进行一点有关生死的理论教育了,不如,就从童话故事开始。
  翻了半天,我找出一篇《快乐小王子》。
  故事很优美:一个玩具快乐王子爱上了小燕子。冬天,小燕子冻死了,王子的心碎了,被扔到了垃圾桶里。
  我们的本意是想通过小王子的死来引导儿子正确认识生死,他的表现却让人大吃一惊,一直重复:“太可怕了,我不要听,光盘也不要看!太恐怖了!”
  看着极力拒绝的儿子,我更发愁了:如此脆弱的一颗“玻璃心”,将来如何堪当大任?
  自己找不到解决之道,我就四处求教朋友,得到的答复五花八门:小李的孩子比儿子还大1岁,经常搂着妈妈眼圈发红地念叨——我不想长大,我长大妈妈就老了,老了就要死了。老罗的女儿更过分,看到电视剧里有死人的镜头,能跟着哭好几回。
  小李长篇大论地给孩子普及生死观,结果孩子更恐惧了。老罗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人人都会上天堂,孩子追问天堂什么样,他居然回答天堂里有女儿最爱喝的羊肉汤。本来是想让孩子别把死亡想得那么可怕,现在可好,女儿天天嚷着要去天堂。
  走投无路,我给一个幼教专家发去了一封信。
  “给七八岁的孩子普及生死观,还真没特别好的法子,但是呢,家长也没必要杞人忧天。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明懂事早。二呢,是有钻研精神,什么事情都想弄个究竟,比较聪明。三则说明这个小孩属于心事比较重的那种,对于伤心的故事容易产生共鸣。这样的情况下,太高深的道理他懂不了,倒不如刻意引导一下,让他将这份注意力移情到其他上面,等再长大几岁,接受力、理解力都有了,自己差不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看了专家的解答,我仔细想想,好像儿子还真有这方面的倾向。
  为了让孩子“移情”,我特意给他解禁了一直屏蔽的iPad。热火朝天地玩了两天游戏,儿子伤心的情绪明显好转了。
  老公是《动物世界》的忠实拥趸,过去都是自娱自乐,现在每次看都扯了孩子一起。看到动物世界里弱肉强食的镜头,儿子一边用小手捂住眼睛,一边大叫:“太残忍了,我不看,我不看。”
  每当这时老公就趁机给他灌输:“有动物新生,就会有动物死亡,这是生存的生物链,如果只有新生没有死亡,地球很快就会给挤爆的……”
  儿子蹙着眉看看他爸再看看电视,虽然还是很难受的样子,但情绪平静多了。
  不久,我找到一本书《一片叶子落下来》,故事十分简单,描述了一片树叶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描述特别形象,基本回答了“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为什么活着,死是怎么回事”等关于生命的道理。
  这本书拿给儿子看,他反复看了好几遍,猛然抬起头:“妈妈,叶子会死,是不是你们将来也会死?”
  不等我回答,他又捏起了小拳头:“没事的,妈妈不用害怕,等我长大了,我会发明长生不老药,给妈妈爸爸奶奶一人一片,这样,我们就会永远在一起了。”
  我笑着抱住儿子,孩子的想象力真牛气,居然想出了这样的解决之道,也好也好,只要他不再为死亡恐惧,就由着他发挥想象好了。而且,心灵柔软,想象力又丰富,或许,儿子还真有点艺术家的天分?如此说来,儿子的“玻璃心”倒是老天恩赐给我们的珍稀瑰宝了。
(摘自《现代家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