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 诗“书”礼乐 清明上河图》因为记录了一千年前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在今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确实,这一画卷中展示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异常丰富和细腻的,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形象,都饱含着作者的匠心,值得细细体味。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一旦面对这一长长的画面,数百个忙碌的人物、无数间拥挤的店铺立刻扑眼而来,当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东京城市生活的热闹。但是,与此同时,只怕很多观众也会感到很茫然,因为画中表现的毕竟是消失已久的古代生活,很多内容,今人已难以领会,所以看了半天,也就是看了个热闹而已。 但是,张择端当年创作这一不朽之作时,可决不是仅仅为了图个热闹。他并不是把北宋京城的风貌杂乱无章地堆积到画面上,相反,是用他的画笔,细心地、不动声色地引导着观众,一路从城外进入城内,渐入佳境,以领略汴梁生活的真味。 全卷虽然采用了中国长卷式绘画常用的散点式构图,但绝不凌乱松散,相反,它很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以舒缓从容的引子开始,逐渐走向高潮。 画卷展开,首先是略显荒凉的新春的郊野,乡间土路上走着驮满货物的一支驴队,显得这荒凉中也充满了生气。 接着,越过一片村落茅屋,出现了游春归来的一队人马,正走在回城的方向上。这支队伍前面是女眷所坐的轿子,男主人骑马走在后面,十来位奴仆前后跟随,已经暗示了城市生活作风的奢侈。 随之,汴河水道进入了画面,景象顿时变得繁忙热闹起来,突然出现了虹桥上下的紧张一幕,形A成了全画卷最富戏剧性的高潮。 紧接这高潮而来的,是一处规模异常宏大的酒楼,店前的方灯上大书“脚店”二字。在周围栉接鳞比的旅店、茶坊饭铺、地摊之间,它无疑是一个明星,也像一位统帅,让我们误以为已经到了繁华盛处。然而,不久,画面上出现了一处城门,这时,看画的人才明白,刚才所过之处虽然那样热闹,但其实不过是城郊的景象,我们甚至还没进城呢! 果然,一进城,迎面赫然就是一座规模更大的酒楼,不仅门前的“彩楼欢门”更加高大华丽,而且店前的方灯上大书“正店”二字。须知,在宋代特殊的酿酒管理制度下,唯有正店拥有酒类的专营权,脚店要卖酒,只能从正店那里批趸而来。 再看一看“正店”周围,有大型旅店(“久住王员外家”),有香料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有绫锦店(“锦匹帛铺”),还有名医的门诊所(“赵太丞家”),等等,原来,真正的繁华,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可见,这一作品虽然以写实见长,但是,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反映,对于画面的经营布局,作者有着含蓄而细密的构思,蕴藏着一番深意。至于具体的一景一物,则又能做到刻画入微,把宋人生活的具体形态,做了历史性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