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后排的掌声”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有一个情节。科技部部长万钢回忆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作完报告后,对万钢说,你观察到没有,和科技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掌声,是从后面往前边来的,楼上往楼下传的。万钢也观察到,后面坐的是年轻的科技人员,他表示要从掌声中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期盼。对于各级干部而言,应该学会听懂“台下的”掌声,从中读出“后排掌声”的含义,读出干事的方向。 掌声也是一种语言,它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绪的反映。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掌声,也从内心里渴望“掌声响起”。然而,现实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掌声是一些人自己刻意营造和人为渲染出来的。有的是靠前排的人领掌,后排的人被裹挟着跟掌,此刻的掌声是带出来的,它更多是一种吹捧声、迎合声、附和声;有的则靠哗众取宠、卖弄噱头博得掌声,此刻的掌声纯粹是要来的、哄来的。应该说,这些掌声的含金量是不够的。 人是需要掌声的,也是喜欢掌声的。但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掌声?“后排的掌声”有没有响起?该怎样去赢得“后排的掌声”? 掌声是心声,也是民声。通常看,“后面”或“楼上”的,更多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冷暖甘苦从掌声的多与少、先与后中能够折射出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从掌声的热烈不热烈、自觉不自觉、主动不主动中能透露出来,掌声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后排的掌声”既是风向标,又是晴雨表,也是温度计,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群众是哭还是笑,是乐还是愁,照出我们工作的好与坏、优与劣。 读懂“后排的掌声”,要悉心倾听。我们的改革也好,各项工作也罢,要特别在意和观察“后排”的反应,不能以为只要有掌声就可以了,把“后排的掌声”不当回事,觉得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忽视或不重视“后排的掌声”,那么“后排”迟早会出现抱怨声,说不准哪一天还会听到一片喝倒彩声。 读懂“后排的掌声”,在于赢得群众的掌声。“后排的掌声”怎么来?一句话,靠各级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在广大群众真正有了获得感、幸福感之后响起来。前不久,电视播出的《改革在哪里》节目,以大量事实和普通百姓的话,道出了改革在田间地头,在社区医院,在街头巷尾、厂房高校,甚至就在大家的吃穿住行里,等等。群众期待什么,改革就改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说到底改革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百姓就由衷地为改革点赞。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只要有了这份情怀,带着责任和担当,就能真真切切地听到和读懂“后排的掌声”,也能实实在在地赢得“后排的掌声”。 (据《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开学季,近日,全区迎来了新生报道的高峰期。据了解,西藏大学共接待新生2900余名,其中本专科2400余名、硕博士450余名。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为148名。自全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先后在《西藏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以来,赢得了社会广泛赞扬。 “‘绿色通道’让我很温暖,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担心学费的问题,现在一下全解决了,我可以圆我的大学梦了。”来自日喀则的次仁同学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开学期间,西藏大学校领导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工作,亲切看望慰问了特困新生及家长,并向20余名特困新生每人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在场的学生及家长深受感动,感谢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关怀。 近年来,西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有效的体制机制,创建了“七个一”爱心工程资助模式,实施了“六个精准”等多项资助举措,帮助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教育扶贫和大学生资助保障的有机结合,助力西藏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 “我校新老校区都设有‘绿色通道’咨询办理点,给新生提供详细咨询和手续办理。在新生接待过程中,我们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学。”西藏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加措告诉记者,“在2016—2017学年,我校设立了特殊帮扶金250万元;对12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共计27.54万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300多个,通过‘七个一’爱心工程为102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0.2万元。下一步,西藏大学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努力做到精准资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据中国西藏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