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闫涵


  ◎闫涵

  很多家长喜欢强迫孩子去分享,生怕别人觉得自家孩子小气。殊不知,此举会冒犯小孩的自尊,以致他们长大后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孩子的意愿需要体谅和支持
  一个亲戚把我拉黑了,起因在于熊孩子之间抢玩具。
  上周末,亲戚带着他们家4岁的儿子来玩。我2岁8个月的儿子喆很喜欢这个大哥哥,基本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与他分享。这一点,让我挺欣慰。男孩子嘛,大气一些更像男子汉。
  晚饭前,这个4岁的孩子尿尿,上完厕所突然脑洞大开直接冲进卧室,大模大样地参观了一圈。拿拿这个拿拿那个,最后看上了喆的蓝色费雪小海马。
  这个小海马,喆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用来听着睡觉,是他最爱的玩具,没有之一。
  看到小海马在哥哥手里,喆有些不乐意,说了句:“这是我的。”
  哥哥不理,哥哥的爸妈也没理。
  我赶紧拿了喆喜欢的小机器人,让他转移注意力。他把机器人接过来,但眼睛还是盯着自己的小海马。
  过了几分钟,哥哥把小海马随手扔沙发上了,喆喜出望外,冲上去把海马拿了回来。那失而复得的惊喜表情,是最原始的满足。
  接着,他小跑着把小海马放回卧室的小床上,并且放在了它应该在的枕头旁边。
  吃完饭,4岁的哥哥要走了,突然又冲到卧室,把小海马又拿了出来,拎着它的小尾巴甩啊甩。
  喆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在哥哥手里,大声说:“这是我的小海马。”
  亲戚两口子象征性地说了句:“把玩具还给弟弟吧。”
  哥哥耍赖:“我还没玩够,我想拿回家玩。”
  听完这话,亲戚两口子看看我。
  作为一个大人,我必须在这时候做出姿态,但我不想违背儿子的心,蹲下来问喆:“哥哥想拿回去玩两天,行吗?”
  他拒绝得很干脆:“我还得听着睡觉呢。”
  我没有强迫喆“分享”,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他最希望得到妈妈支持的时候背叛他。
  我转过头对亲戚家的孩子说:“弟弟得抱着小海马睡觉,你先还给弟弟,回头婶婶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好不好?”
  我是真心要给他买一个的,亲戚可能当成了客套话,有些恼怒地把玩具抢过来塞到我手里。孩子“哇”地一下大哭,亲戚哄都没哄,连拉带扯地把孩子拉走了。
  我和他们说再见,他们都假装没听见。
  等孩子睡了,我打开电脑选购小海马,想微信问问亲戚详细收货地址时,发现我的信息被拒收。
  亲戚把我拉黑了。
  后来,无意中从别的亲戚那里看到了这亲戚当天在朋友圈发的信息:这世道,孩子不懂事,大人也越来越混蛋了。
强迫分享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一个妈妈群,说到孩子“自私”,A说了自己的血泪史。
  A出生于1983年,成长在小镇。
  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有个漂亮的橡皮擦都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偶像。但远在北京的姨妈,竟然送她一辆漂亮的童车。
  生来大方的她,不介意让小伙伴偶尔骑一下。但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骑上去,就再也不下来了。
  那孩子脾气特别倔,不管妈妈怎么拉他,就是又哭又喊,叫着把自行车骑回家去。
  一开始A的父母没有作声,但那孩子哭了十几分钟时,脸上挂不住了——已经有别的亲戚劝:要不让他骑几天吧。
  那会儿的父母多数不知道“物权”这个概念,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给面子”。
  当父母说出:“要不拿走给孩子玩几天吧。”那孩子破涕为笑。A红了眼圈,却不敢哭,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爸爸那大巴掌会落下来。
  直到亲戚家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把自行车骑走,亲戚们也走光了,A才哇哇大哭。开始妈妈还安慰几句,后来烦了直接吼:“不就是玩几天,你还没完没了了,我和你爸都这么大方,怎么生出你这么小气的闺女来?再说了,还不是你非拿出来显摆,人家才拿走的嘛!”
  明明是大人的错,生生扣在了孩子身上。
  那自行车,几天后并没被还回来。因为那孩子自豪心爆棚,骑到大街上,又跑去玩别的,车被人偷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父母也很郁闷,但他们没给A道歉,反而在A说“让他还我的小车”时吼了她几嗓子。
  这个事件,三十年过去了,A都无法释怀。她说:“从小到大,我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不敢主动去向人求助,或许都和那次经历有关。那让我觉得自己牺牲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家长们自以为是,喜欢强迫孩子分享。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怕自己没面子,怕被人说“你看孩子被她娇惯成什么样子了”!
  别说让一个孩子做到这么高的道德水准,大人自己也根本做不到好么?
  你最喜欢的限量版大衣终于买到,我也喜欢,你先别穿,借给我穿几天行吧!你同意吗?
  你盯着电脑抢了一天票,好不容易买了个下铺,别人说我和你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你家房子南北通透黄金楼层,我家户型不好还是顶层,咱俩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孩子的分享意识需要有技巧地引导
  不可否认,分享意识对孩子至关重要。“舍得”是社交能力的基本法则。但是,再舍得,也得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去引导。是引导,不是强迫。
  强迫分享,轻则造成孩子对分享产生恐惧感,重则不敢保护自己的东西,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更无法在长大后建立责任感。只有孩子得到了充分尊重,才会去尊重别人。
  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喆的引导,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1.不要让孩子觉得那是自己独有的。即使在冬天,车厘子将近一百元一斤时,我们也全家一起吃。实在肉疼,孩子吃三四颗我们只吃一两颗。
  2.划清界限,从孩子听得懂话开始。告诉他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他自己的东西可以随便动、随便玩。但想动爸爸妈妈的东西,一定要先问一下我们同意与否。这样外出时,他才会知道事先询问。现在喆2岁10个月,在家里要动我们的电脑,都会询问可不可以,外出时也基本可以做到事先询问。
  3.让孩子学会交换。孩子询问完了,对方不同意,就拿自己的东西去交换,既增加了社交能力,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当然,如果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还一直不愿意和人分享,必将得到自己应该有的惩罚,比如被孤立、被排挤。聪明的孩子们,会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社交方式,变得能够主动分享。
  4.家长一定要制止孩子抢别人的东西。这不是那种摆姿态式的演戏模式,而是很严厉地告诉孩子:那不是你的,你不可以不问小朋友同意与否就私自去动。
  5.家长不要为了面子去阻止孩子保护自己的东西。如果对方小朋友强势,当爸妈的要及时表示对孩子的保护。如果对方拿自己不当外人,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做一次“混蛋大人”。
坏脾气是会传染的 ◎尹建莉
  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时,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因为你的言行会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不同的观点。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喜欢乱发脾气,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家长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时代的这两种遭遇,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
  坏脾气家长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不同观点。而且,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
  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那代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生物学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控制脾气,家长只要在意识上到位了,行动就会自动调整。但克制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如果常常控制不住脾气,可以试试下面这几种办法:
  1.半小时效应。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告诉自己等到半小时后再说。在这半小时里,一定要去做点别的事,凡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都可以做,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都不做。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是瞬间的事,挨过半小时后,人就会变得理性。
  2.纸条仪式。写两张纸条:第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把它的可恶写出来;第二张写下想改变坏脾气的决心,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然后把第一张狠狠地撕碎,把第二张贴到方便看得到的地方,规定自己只要想发火,必须先跑去看纸条。
  3.意念疏散。当火气上来时,感受一下身体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闷,还是脑袋隐痛,或是手臂颤抖。然后将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团纯净的气体或清清的水流,轻柔地包围在那里。旋转按摩,并丝丝深入,把那里的浊气驱赶出去,身体越来越干净。伴随着深呼吸多重复几次这个过程,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以上三个方法可以同时做,也可以只做一条或两条。关键是坚持,给自己反复练习的机会。
  在和孩子的“较量”中,家长要时时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那么孩子学到的也正是这些。
  当然,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为完美父母,大家都是凡人,偶尔发点脾气也正常,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个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孩子不听话,别着急发火。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得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地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
  做家长的你,多点对生活的感恩,少点抱怨,平心静气,不仅对自己身体有益,也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