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拂面的清新之风,循着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迈进环境幽雅的校园,美观大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安静温馨的图书馆,还有孩子们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如同绽放的格桑花,诉说着玛曲教育发展的青春风韵、和谐律动、崭新希望…… 记 者 李虹雨 通讯员 丁 贵
2012年,玛曲县“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目标,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紧接着,按照省上部署,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也拉开了帷幕。 科学谋划高位推动 玛曲县委、县政府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玛曲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予以优先保障,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位推动。先后制定了《玛曲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玛曲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将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学资源,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形成了上下贯通、重点突出、整体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比省政府规划时间提前3年接受国家评估认定,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阶段迈向“优质均衡”新阶段,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再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加大投入缩小差距 教育要发展,投入要跟上。玛曲作为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更需要“大手笔”的教育投入。 严格按照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一个比例”的要求,通过“定标准、定责任、入预算”,依法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增长和及时足额拨付的长效机制。2014—2016年,教育财政支出累计达到3.37亿元,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该县先后设立了“齐哈玛援助教育会”、“尼玛镇教育发展协会”等社会助学团体,近年来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650余人次,发放救助金达390余万元。企事业单位、宗教及社会人士捐款捐物三年累计500余万元。目前,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覆盖城乡的教育资助体系基本形成,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化师资强化素质 全力改善师资待遇。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玛曲县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关爱乡村教师的政策。平衡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使他们能安心在乡村扎根教学。乡镇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教师周转房等普惠政策不但让老教师安下了心,更是吸引了大批新教师前来任教。 大力提升师资水平。近年来,玛曲县先后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建研送训团队,开展“送课、送培”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三年来,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147人(次)。 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探索“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学校管理新机制,大力推动教师在县城学校与乡级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打破了教师间交流的壁垒。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通过特岗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考、紧缺学科教师引进等途径补充教师,2014年至2017年,新补充教师240人。 目前,玛曲县已基本建立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和水平基本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特色学校成果丰硕 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按照“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思路,注重文化品味的提升和育人内涵的丰富,走“文化立校、特色兴校”之路,挖掘、培育、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学校,涌现出“黄河涛声广播站”、“唐卡兴趣班”、“藏文书法班”、“民歌弹唱班”、“校园锅庄舞”、“藏戏表演队”等一大批精品社团。广泛开展以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快乐校园为内容的创建活动,设立了“玛曲藏族少儿足球基地”,3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学校”,3所学校创建为“甘肃省快乐校园”,5所学校被评为“甘南州平安学校”。 关爱机制不断完善 “宿舍里很温馨,和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每天老师都会来看我们,关心我们的饮食起居,感觉很温暖。”采日玛学校五年级的单亲儿童才让拉毛开心地说。 像她这样在校寄宿的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在玛曲为数不少。学校除了保障他们在校有热水、热饭菜、热被窝,还设立以校长为组长,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关爱单亲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形成全方位分层管理模式,从心理、学习、生活、饮食、起居、出行等方方面面关心照料寄宿生,为寄宿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如今,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公平、均等的入学机会,已成为玛曲各界的共识,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