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民国时期名人笔下的美武草原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11月0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陈晖


  □陈晖

  美武,现称为佐盖曼玛,作为乡级行政建制始设于1953年10月1日,属夏河县第四区辖区。1986年1月27日更名为佐盖曼玛乡,1996年5月28日从夏河县划归新成立的合作市。
  “佐盖”之意是原从四川若尔盖迁到此地,并随之以此命名的部落名称(全称佐盖美武),“曼玛”是相对于佐盖曼玛乡的方位名称,意为“下部”。
  佐盖曼玛乡位于合作市东部,东连佐盖多玛乡,南邻卓尼县,西南交那吾乡,西界卡加曼乡,北依卡加道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美武行政村加科自然村;平均海拔3120米左右,距合作市区14公里;全乡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7000多人。美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地势较为平缓,西北为丘陵地带。东南部滩平谷浅,利于畜牧;西北部灌木丛生,栖息着香樟、黄羊、豹、雪鸡、马鸡等野生动物。尕尔娘曲(美武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越西南,汇入水曲。
  这里气候寒冷阴湿,冬春多大风。美武,在民国时期也称“买吾”或“陌务”。王树民在民国27年6月18日的《陇游日记?夏河日记》中记录:“买吾一作陌务,为洮州、夏河间藏族部落之一,分五旗,各有头目,而总辖于土官之下,藏语谓之洪布。原为循化厅地,光绪初年拨归洮州厅,夏河县建立后,名义上改隶县属,实仍为自成一部也。”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洮州前往河州和拉卜楞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民国时期,范长江、顾颉刚、王树民、宣侠父等知名人物先后到过这里,留下了精美的文字记录,真实记录了那个时期美武草原的社会历史。
  美武草原景色秀丽怡人,春天一到,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争奇斗艳,还有许多不知道名的花朵,红的黄的蓝的,布满了整个草原,潺潺溪水从草原穿流而过,蝴蝶翩翩起舞,仿佛到了人间天堂一样。顾颉刚在《西北考察日记》一书中这样描绘这里的景致:“下午三时辞出,经马连滩,花发更茂、马蹄所踏皆芬芳也。此间夏日乃如江南春天,满山锦绣,无人摘取,有若内地之公园,唯扩而充之至百千里耳。戏成一绝云:‘到处有山便有花,蓝红黄紫遍天涯。东方故旧如相问,马上行人不忆家’”。
  民国时期的美武,即现在佐盖曼玛乡政府驻地加科的情景,王树民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寺院附近之居民区曰甲科,藏语为街道之义,分上下二部,傍水相连,东上而西下。上甲科有居民四十余户,下甲科有二十余户,房舍均为赁自寺中,每间年纳租金七八元。其中藏民仅六家,绝大部分皆为汉、回人,而十七八年间逃来之难民,计在四十户以上,来自旧城者有十二户,多为回民,来自河州者有三十余户,多为汉民,皆以作小生意或充脚户为生。甲科中有商铺十余家,商货为布匹、香、针线,辣椒,火柴、日用品等,有工匠十余家,分银、铜、铁、木等,资本一般为二三十元,多者不过百元,亦有走藏地者,多为回民商人。居此之汉、回人与藏民同样须到寺上及土官家中当差,惟无拔门兵之义务而已。寺中僧家多放高利贷,至月利一成,十元之本,对年即可得十二元之利,小商人多忍痛借之者”。
  当年王树民走的这条路现通往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目前已经是水泥村道;途经的“药水泉”,顾名思义有圣洁和治病之意,实际上是一小股泉水,牧民用“嘛尼石”围起来,上面挂上经幡,更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思,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拿着水桶去取泉水。两年前我在乡政府工作的时候,大冬天亲眼看见过一位年轻的妇女抱着自己襁褓中的婴儿,脱光了衣服放到泉水中洗澡,当时看着不寒而栗,可见这口泉在当地牧民心目中的威力。文中“西宁汤”即为现在的“西宁滩”,现多用于当地群众夏天的“浪山”和组织民间运动会的场所。
  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的是当时美武村镇的场景,如今,美武居住者几乎全为藏族,只有零星的几户汉族。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对当时美武街区的民族关系描述道:“此间可谓为完全藏人势力,寺院中喇嘛为最高阶级,汉回两族另在寺院前划一地区居住,视为化外,如清朝初与西洋通商时,对西洋人的态度一样。汉回人在此有种种之义务,而却无权利可言。平川中草地,绝不许汉回人牧畜,然而寺中喇嘛夜间闻山中鸟噪,不能成眠,则尽驱汉回人起身,至山中为之赶鸟。民族关系不能得适当的解决,彼此所受痛苦,其性质正复相同。”王树民的《甘青闻见录》中也有同样的文字描述:“田地皆为寺有,非藏民不能购买或租佃,故汉、回民无耕稼者。”现在加科街道上还残留着当时的回族清真寺,也就是一间破败了的房子,在村貌改造的时候予以保留。
  民国时期美武牧民们的生活,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宣侠父于1926年前往玛曲县途经美武时这样描述:“翌日的早晨,我们向买吾庄进发,沿路经过几处藏民聚居的村落,他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原始的农业经济社会中,熙熙攘攘地正在收割麦子,一捆捆的收获物,从牛背上载到晒场上去,无上的愉快,充满在他们的眉眼间,一路上,高唱着快乐的农歌。从刚察寺到买吾庄,计程是八十里,在近暮的时候,我们到达了买吾庄酋长的家内……”。王树民在《陇游日记?夏河日记》中也写到:“休息后更进十余里,渐下山,行于山沟中曰西宁汤,不数里至沟口,左有当吉汤,右有日多马沟,及数小沟相会,谷地稍宽展,是为买吾河。循之西北行四五里,经一小村曰撒索麻,即至买吾旧寺矣。卓尼杨头目等护送至此为止,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另派黄副官长前来伴行……藏民生活以畜牧为主,普通之家可有牛数十头至二百头,羊数百只至千只,最少亦在百只以上,马与猪较少,数头至十数头而已。价格,牛每头在十元至三十元之间,羊为二元至五元左右,由洮州、河州、夏河等地贩子前来收买。农耕者仅略有之,惟种青稞,自撒索麻以下至寺院附近,可稍稍见之。食品以牛羊肉及青稞炒面为主,而颇嗜酒与黄烟、辣椒等。居住帐房,藏语曰卓瓜。甲科中住房皆平顶,可通行若街道如前所见者。五旗共奉之山神在西宁汤内,即途中将下山之处也”。
  据史料记载: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美武旧寺加科开办初级小学1所,年经费20元,四级俱全,一堂教授。
  王树民在《甘青闻见录》中记录:“甲科中有初级小学一所,民国二十一年开办,由夏河县府年给经费二十元,二十四年后增为四十元。今有学生十七人,除回民二人外皆为汉民,每生年纳学费一二元不等。四级俱全而一堂教授,课本与杂书并列,一如在临潭所见者,更为特殊者则校舍乃附设于客店内,夜为客房而昼为教室,校长即店主,又夏河县特税局分卡亦在此,纳学、商、财于一堂,可谓别开生面者也”。与王树民同行的顾颉刚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记录道:“二时半到陌务,字一作买吾,今日行五十余里所见之惟一村落也。地方人士见迎,入村中,宿铜匠王文清家,亦颇整洁,盖汉人而藏化者。村中人家,自临潭、临夏避乱而来之汉回殊不少,市容尚盛。有一小学,才三间,同人寓居于是,盖小学校长以贫乏,即藉校舍兼营旅馆业也。予等行装稍夥,堆积无隙地,彼校遂临时宣布放假”。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记录:“陌务汉人,设有小学校一所,有学生二十余人,有一校长兼教员兼工友之先生,所教课本,有幼学,有论语,有千字文,有国语教本,有生物自然等,古今并列,甚为可观。先生为一客店老板,记者与之谈话,觉其不似教育界人,乃叩以成都之所在,答不知!再叩以西安,亦不知!乃书以示之,恐口音不懂也,而彼仍不知!叩其待遇,则全年小学校经费,教师薪水在内,共为二十五元。合学生之贡敬,年可得四五十元。此亦为甘肃教育之奇迹”。
  美武草原的寺院状况,民国时期的名人笔下是这样描述的。王树民的记载:“寺院有三:一曰日多马寺,去此东南二十余里,在日多马沟中,一曰买吾新寺,在东北十里所,二寺各有一头目,地则同为旧城赴河州大道所必经也。今所至者为买吾旧寺,其地有三头目,一为那多,在寺东四五里,一为奥洼,在寺北二三里,一为低几,在寺西南十里许,各有居民五十户上下。土官居处曰德利,去此西北十余里,明日赴黑错途中将经之。”其中所说“日多马寺”和“买吾新寺”,就是现在的仁多玛寺和噶斯尔寺,属佐盖多玛乡管辖。买吾旧寺是指现在的噶尔娘寺院,噶尔娘寺院坐落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加科街上,王树民之前在日记中描写到:“寺院在河北面郎喀木山之下,建筑式样略如卓尼寺,粉壁绿山,数里外即映入眼帘。藏僧曰阿姑或阿喀,共有二百余人。转世佛二,一曰单阳保,已五十余岁,一曰导旦仓,方转世数年,现在拉卜楞寺习经云。寺房主要有六大部:居中南向者为大经堂,其后为压床之昂欠,其右为祈求子孙之佛殿,其左为德隆昂欠或沙沟昂欠,更左为单阳保居处,最东则为导旦仓也。”“……在寓所略事安置后,同颉师出甲科至寺上一观。寺之右前方有白塔,塔后方板筑新屋,藏妇若干,或负筐上下,或持杵捣土,皆齐声高唱藏歌,令人别感逸趣。闻寺中向不准妇女入内,而建筑房舍则皆用其力,诚事之至为矛盾者也。在寺上略览一周,即循河滨之路归。河水清浅,而滩地甚阔,野草杂花逼束岸边,水流为之狭细,斜日挂于西山,背影迷离。遂觅石就坐,以解途中之困乏。时偶忆临洮张晋康侯氏之五律一首云:‘寒云滞小溪,树树锁烟低,二月春将半,孤村莺未啼。花牵流水细,山背夕阳迷。莫恨湖光冷,东风自不齐。’(《春寒》)实足为此情此景之写照。颉师旋吟成一绝曰:‘解得浮生十日忙,溪山坐对两相忘。买吾寺下西流水,无尽留连向夕阳。’所写者更为切实生动矣。”此诗作者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地理学家和“红学”研究专家顾颉刚。1938年,顾颉刚先生来夏河地区视察时,在《西北考察日记》中也写到同样的场景:“偕同仁游陌务寺,广厦千间,殿中铜灯数百,燃牛油,腥气扑人鼻……旋至寺前川畔席地坐,入暮方归。今日所度为分水岭,自此以往水皆西流入夏河。得一小诗云:‘解得浮生十日忙,溪山坐对两相忘。买吾寺下西流水,无尽流连向夕阳’”。
  美武草原的另一座寺院为岗岔寺院,坐落在岗岔行政村。宣侠父在《俄拉草地的蹄迹》一文中描绘出了初见岗岔寺院时金碧辉煌的景象:“……沿着溪流南行,走出了山峡,道路渐见平坦,远远地有一带葱郁的树林,林外隐暴出红墙的一角,眼前就是刚察寺。转过了树林,全寺隐暴露,金璧辉煌的建筑和宏大的规模,包含着目所未见的壮丽,夕阳映照着寺殿的金顶,更显出庄严无比的宝相,在这样荒僻的草地上,看到这样壮丽的建筑,我怀疑这只是我的眼花,或者是一座空中的蜃楼……”可见当时岗岔寺院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
  如今的美武草原今非昔比,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牧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道路,水电暖齐全,群众们盖起了洋楼,开起了汽车,街道整洁了,环境干净了,2015年加科村还被选为甘南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红墙白瓦,映衬着蓝天。合冶二级公路和央德公路也于2016年全面通车。现在乡政府所在地有卫生院、畜牧站和中心学校,各村也筹建了双语幼儿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上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