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藏乡?江南
舟曲一中教师 赵菊慧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11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甘南州各级各类学校“讴歌美好新甘南·不忘初心跟党走”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师生优秀稿件选登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个故乡。
  第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池坝,甘肃陇南一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高海拔村落,据传先民多为羌族和土家族后裔,然荒远幽僻,其迹已不可寻矣。
  第二个是我精神的故土——江南,那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不厌其烦细细描摹的所在,那个在中国古人眼中可以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她眼角眉梢脉脉流转的风情,催生出多少文人墨客内心的诗情画意,又滋养了多少如我一样生于贫瘠之地,长于荒芜之乡的心灵!
  第三个是我灵魂的归宿——西藏,那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里有最艰难的生存环境,最淳朴的藏乡人民,也有最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在那里,一个人才能真正回归生命的本真,活成最卑微,最虔诚,也最纯粹的自己,我渴求那样的生命形式,也渴望我的灵魂如那片土地般安宁。所以,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当我用尽全力走出了生我养我的大山,本以为会就此远走高飞,飞入梦中的江南,去绽放放那满心旖旎华美的梦境时,却不曾想,竟阴差阳错扎根于另一个“江南”,藏乡的江南!
  原以为这是命运无情的捉弄,但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日深,却越来越觉得这是命运深情的厚赠。让我在纷扰尘世里得以时时关照自心,不至于在人世的繁华富丽里失掉灵魂的宁静。亦给了我简明安稳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的保养了我随心快意的真如本性。对这一切的一切,我唯有心存感激。
  在舟曲生活的三年,是我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三年。工作,结婚,生子接踵而至。来时的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又有点心不在焉的小文青,此时的我是一个夙兴夜寐又乐此不疲的小妇人。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从一个稚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成了一名既风趣又严厉的教师,升级成了一枚既温柔又汉子的妻子,蜕变成了一位既天真又刚毅的母亲。
  古语云:“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然而,或许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体会到的甚至比这句话所能揭示的还要多。当了母亲之后,不仅自己的心智更坚毅了,也更能理解天下为人父母的不易了,所以对自己的工作更加不敢掉以轻心。每天,当我面对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时,我更多时候会想到他们身后含辛茹苦十几年的父母双亲,以及他们温暖而又渺小的家庭,每思至此,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本质上已与工资多少和地位高低无关了,只要无衣食之忧,我定会尽一切努力做到最好!
  教藏语的马老师,总是在我们伏案工作时慨叹,“哎呀,我们这个办公室真是太认真了,你们才是真正干工作的人啊……”配上他一贯谦和的笑意,这段话竟有了一丝融融的暖意!我们几个年轻教师笑笑,然后就又继续干自己的事了。有时候我们也会笑着应和几句:“我们这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响应习大大的号召,为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呢……”
  我们办公室近一半是师大毕业的年轻人,大家都很认真,因为年轻,总是憋着一股劲儿干工作,说的冠冕一点是“在其位谋其职”,说的通俗点就是想让学生服自己,认可自己。大家虽然身为老师,可是和学生一样心思单纯,充满善意和朝气。每次板着面孔训斥完学生后,都要笑成一团,互相取笑,积极自嘲,然后共同改进策略,如临大敌般地分析着学生的每一点小九九,并雄赳赳气昂昂地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攻克他们。
  马老师是民族班的班主任,也是藏文老师,清瘦好脾气为人仗义。因为来办公室晚,所以坐在我左手边靠门的位置。备课间隙经常会听到马老师轻诵藏文的声音,初听觉得很像藏传佛教里喇嘛的诵经声,非常好听,我会专门停下来听一会儿。他有时还拿藏文文法来和我讨教,吓得我赶紧连连摆手。我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向他讨教关于藏族的文化常识,他会兴致高昂地说一大堆,还会翻着厚重的藏文字典帮我查名字的藏文读法。有时也给我讲讲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他说舟曲本地汉语方言,句尾常带一个了(liao)字,发四声又带点轻声,听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因为生源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底子都很薄弱,藏族学生尤其如此。但学习弱,并不代表别的方面不强。例如,学校里最强壮帅气的永远是藏族的小伙儿,学校里有文艺汇演时最引人注目的也总是藏家儿女。看着那些年轻美好的少年们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你会惊异,这些真的是被我们天天耳提面命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吗?他们真的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高中后进生吗?那一刻,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是多么骄傲啊。
  我带的是藏汉混合班,汉族多藏族少,但我的语文课代表却是藏族孩子居多。他们生性温厚,心思单纯,待人和善,对待自己的工作极其认真,学习也非常用功,即使成绩不太理想,学习态度却很诚恳。汉语作文往往写的稚嫩而真诚,很招人喜欢。
  为了发扬民族地区的传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把跳锅庄引入了日常教学,每天下午的大课间,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轮流跳锅庄,老师跟着县歌舞团的演员学,高三的跟着老师学,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再跟着高三的学姐学长学。每当欢快的音乐声响起时,整个学校就沉浸在盛大狂欢的浪潮中了。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常常会情不自禁感到幸福与知足,这种心灵的愉悦与满足不是单纯的物质条件的提升所能给予的,更是这方山水,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人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每一个幸福的念头涌起的时刻,你会不自禁地感叹,舟曲真是一块宝地!她既有藏地的豪迈淳朴又有江南的婉约灵秀,一年四季新鲜瓜果菜蔬不断,沿着白龙江两岸及其支流,藏汉人民和睦相处。
  城里背着大背篓卖菜的多是汉族妇女,工地上背着背篓背沙子的又多是藏族妇女;汉族老人在城里四处遛弯带孙子,藏族老人也在每个有太阳的地方——超市门口、公园、河边、凉亭里,晒太阳带孙子;汉族人跳着广场舞和锅庄,藏族人也跳着广场舞和锅庄。
  大家或穿着藏服,或穿着汉服,或追随潮流,或坚守传统,你很容易辨认出谁是藏族谁是汉族,但这辨认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支流都流入白龙江注入嘉陵江,最终汇入长江一样,舟曲所有的藏汉儿女,都是当下此刻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享受着祖国带给他的荣耀与幸福,也承担着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与责任。如果说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我们的是幸运的,那么拥有如此多美好勤奋的藏汉儿女的祖国母亲也一定是幸福的。
  我们在藏乡江南的广袤原野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勤耕耘,默默守望,惟愿育得几树桃李,遥寄一枝春色,报给您春风已到藏汉边的消息!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