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少年不负青云志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11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赟


  □马赟

  于无声处听惊雷
  那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
  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南湖岸边的水杉倒影进水里,有风拂过,微雨欲来。湖面泛起的微波带着湖中央的游船晃了一晃,船中有压低的人声传来,
  “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烟雨笼罩的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闭幕,全体代表轻声整齐地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
  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里,是封建主义统治下的惶惶不可终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野心勃勃的英日两国对准青岛的炮火,是各军阀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征战导致的民不聊生。
  神州呜咽,山河破碎。
  那些动荡不安的年月里,有一群青年,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山河奔走呼喊。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吹五四运动的光辉号角;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背黑暗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福。”五四运动燃起阵阵风雷,街头的青年学生握紧拳头,“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宁为玉碎,勿为瓦全”,年轻的声音带着山河的血泪,万马齐喑的神州大地,默片般的浩浩河山,终于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
  而后,是1921年盛夏的嘉兴。
  偌大南湖上的游船像是茫茫大海的一叶扁舟,但它终将乘风破浪,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直挂云帆。
河山且涉吾身
  20岁上战场,21岁任营长,22岁任团长,秋收起义任总指挥。
  他是卢德铭,孙中山称他为黄埔楷模,叶挺说他是栋梁之才,毛泽东说:“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
  他牺牲的那一年,22岁,正是热血报国的年纪。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为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务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个省举行秋收暴动。
  未赶上南昌起义的卢德铭返回修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和主张,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最终为了掩护部队前进,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壮烈牺牲。
  课本上的寥寥数语,是这个少年怎样的一生呢。
  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也应当不识愁滋味,《千字文》一句一句读完,私塾外的天空已然擦黑,天再亮起,已经是眉目清秀的少年模样。书房中的灯夜夜不熄,手中的书由《古文观止》变成了《新青年》、《洪水》、《共产主义ABC》。
  再长大一点,远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期的他最终因孙中山的推荐破格入学,那一年,他19岁。
  他的父亲也曾阻止,只求他好好读书,哪怕将来当个读书先生,“自古以来,当兵的有几个好下场的?不准去。”可少年心头山河那般广袤,最终不知如何说服父亲,投笔从戎,毅然踏上征途。
  再一晃神,就是黄埔的军校典礼。孙中山先生看着他满含笑意,“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20岁上战场就初立战功,开展农民运动,21岁因战功卓著任营长,攻克武昌后任参谋长。年纪轻轻已是一方统帅,终究是少年人,离家三载,梦回时总忘不了故乡的歌谣。
  “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我……在梦中我曾发呓语,呼喊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思乡呢。”
  “现因局势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
  堂前飞鸟,衔泥还巢。
  白马上的少年军官提缰回首,将思乡情切折叠好放进戎装。他却不知道,这一去,再无归期。
  或者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然怎么会从前队折返,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狙击特务营和保安团,最后在指挥被打散的第三团官兵向前卫部队靠拢时壮烈牺牲。
  战场上往来不败的少年军官,终于如山一般倒下,最后映在他眼里的山河,
  是绝望的呐喊,淋漓的鲜血。
  是跌落的弹壳,灰败的残垣。
  那样长的岁月,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家,20岁战火第一次燃上他的鬓角到22岁魂归青山,从镰刀斧头旗下握紧右拳到马背上振臂一呼,那样长的岁月,也只有短短22年而已。
  乱世里,明媚春光皆可抛。
  芦溪的风老了吧,那样的秋收时节,那样的枪林弹雨,故乡的歌谣被阻隔在千万里远的那一头,父亲的话终于一语成谶。
  “骑白马的军官当时就牺牲在我家后门口的杂物边。”
  他的遗体被一位农民冒险掩埋,到1977年才立碑,不知那50年,可有人在他目前放一杯酒,烧一炷香。
  等不及盛世将入怀,望不到黎明处破晓,他没有看到22年后,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没有看到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这是乱世里我中国的少年,那是他壮怀激烈的一生,那是他至死不改的少年青云志。
  那段征尘飞扬的岁月里,多少如他一般的少年挺身而出,将一腔热血尽负河山,青史无名,只有青山为伴,明月为乡。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1921年盛夏的嘉兴和1927年的秋收时节只是历史潮流中微末的影子,是最终燃向巍巍中华的星星之火,这江山多少年,这江山多少年,而今的中国,依旧亟待奋发有为的少年,再创一番辉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