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林
在古人的理解中,“拙”与智、巧、富、贵相对立,与愚、朴、贫、贱相毗邻。它似乎是铁打铜铸的贬义词,却又未可一概而论,世间竟然也有人宁拙毋巧,宁拙毋智,宁拙毋富,宁拙毋贵,宁拙毋伪,说是奇怪,并不奇怪。 白居易生性耿直,年轻时关怀民间疾苦,不避时忌,勇于谏诤,结果触犯了朝中权贵,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三年磨难也不是毫无回报,其间他完成了传世名作《琵琶行》,还留下了许多感悟人生的诗篇,其中《咏拙》值得留意:“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我性拙且蠢,我命薄且屯。问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白居易在四十不惑的年龄上,悟到的是拙人不可好高骛远,不可投机取巧,应该安于贫贱,乐在优游,尽可能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不改初衷,不移素志,安下身来,铁下心来,写乐府诗,反映民瘼,虽在穷途而不悔,虽遭打压而不馁,唯其如此淡定,不仅诗途坦荡,而且仕途也慢慢走顺了。 民间智慧最提神。民谚曰“巧妇常伴拙夫眠”。此处的“巧”指的是心灵手巧,是褒义的巧。此处的“拙”也不是贬义的拙,而是忠厚、实诚的意思。织女配牛郎,七仙女嫁董永,都可见出民间智慧的倾向。做忠厚实诚的拙夫,能够得到超乎想象的奖赏,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