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铭记家风 传承久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12月1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韩文芳


  □韩文芳

  记得几年前过年那阵子,中央电视台频现“家风”这个词,电视台记者上街随机采访路人,问:“您家有家风吗?”、“您家的‘家风’是什么?”,路人听后茫然,仓促之间有说“孝顺”的、有说“忠厚”的、也有说“勤俭节约”的等等,答案五花八门。当时,我就没有深究过“家风”一词正真的书面表达到底是什么,只是简单的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为人处世的风气,脑海中对家风的影响就是长辈教育下一代的一些零碎说辞的综合吧!前些时间,参加孩子家长会,老师就家长配合教育孩子方面的PPT上赫然出现“家风”一词,如果孩子问我什么是家风,我该如何解释和回答?再一次勾起了我对家风的思考和探究。
  年少时,每次随父母回农村老家,免不了到处走动,探亲访友,拜见长辈,总有一些是常年生活在甘南草原的我看不到的新鲜好奇的景象,比如建在地坑里的窑洞,崖头场院里的麦草垛和刻有岁月痕迹的辘辘,窑洞口挂着的成串的、火红的干辣椒,码放整齐的黄灿灿的玉米棒子,碾压平整且打扫的干干净净的院子,还有探出院墙的老核桃树,几乎每家每户的景象都是如此,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唯一不同的就是各家大门门楼牌匾上的字,有的是“耕读传家”、有的是“勤俭传家”、有的是“厚德传家”、有的是“家和万事兴”,也有些在我看来是特别雅致的,像“宁静致远”、“海纳百川”,这些牌匾各具风格,表达最多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勤俭节约、家庭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以德为先。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寓意非常好且彰显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匾额就像是家族的门脸,一进门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也就向外人表达了一个家族的家风,所以家风又被称为门风,关键词就是家庭当中世代相传的风气,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观。
  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勤俭、节约等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司马光、欧阳修、朱熹、王夫之、郑板桥、曾国藩等等历史上的名臣大儒都留有家训,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传诵一千多年而不息,尊为家训之祖。耳熟能详的有“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仕宦不可过两千石,婚姻勿贪世家;“庞氏家训”: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便是“重德修身”,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习家“家风”勤俭节约、讲情义,毛家“家风”低调做人、清廉,陈云“家风”身教重于言教,无一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一样,也是代代相传。爷爷一生虽经历磨难,但始终勤勤恳恳,忠厚耿直,勤俭治家,受人敬重。父亲农村出身,少小离家,难忘故土,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待老百姓一直宽厚,对我们子女教育向来严厉。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只说了一句:“工作中要时刻善待老百姓”,这句话就成为了我工作以来一直遵循的原则。尤为一提的是我的三叔,三叔名“均让”,在世时名如其人,始终秉承家风,孝敬友爱、勤俭清廉、坦诚宽厚、重情重义,从部队参军到转业回乡,无论是对家人乡亲、还是对战友同志,都以“均让”待之。这就是从祖辈到父辈对我们子女言传身教的的家风:重读书,倡勤俭,诚为善,是为我辈及后辈树立起的价值准则。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市场经济的潮涌下,很多人思想上急功近利,心态日渐浮躁,生活上追求物质,诚信缺失、信任危机,我们好像丢掉了最可宝贵的传承几代的“家风”。当下,有多少孩子还记得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有多少孩子能回家帮父母做做家务?有多少空巢老人仅在电话里偶尔听见子女的声音?骄纵任性、五谷不分、肆意浪费、自私自利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些还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习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风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当下,我们就该从自身做起,从孩子抓起,修身立德,言传身教,将好家风传承下去,像钻石一样,恒久传承、永远流传。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