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建军
文学的意义,在于唤醒公众向善的心灵,在于动员公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的意义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为小群体“寻乐”。 ——题记 青稞,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或许在采猎中得到了种子,随着黎明的朝阳,抛洒在草间林边的沃土……宜耕、宜种、宜居,是农耕文明的表现,阳光、雨露、气候、土壤便是宜种的具体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往往是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是千秋万代的心灵文化。这种文化,或繁衍,或生息,或刀耕,或火种,或耕,或耘……或许在火塘的焰火中凝结成变化多样、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与实践的认知生存文化。这种认知生存文化,与血脉连在一起,在历史的泱泱长河中,成为了不容质疑的心灵之声。这种心灵之声,使青稞成为了与生命一样的至高无上的存在。用青稞祈福风调雨顺,用青稞与柏枝燃起冉冉的煨桑之烟,通灵天空、衔接地脉,一种信息就这样传递……青稞,由一个物种超越了物种,由一颗微粒走向了宠大的文化峰峦。山脉起伏,麦浪滚滚,金色的太阳与黄色的土地,已成为青稞的道场。 从这里传播,传播生命的号角…… 物种起源 青稞,一般生长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一般为相对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低海拨区域。这种区域,往往是半农、半林、半牧的资源形态,是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往往是平川谷地,往往是林连草、草连地,森林、草原、青稞交相辉映,遥遥映照着熠熠雪峰。这种天性的自然结合状态,更加灿烂着多元相辉的文化。青稞,在这一多元文化中熠熠生辉着自己坚定的容颜。或餐食,或酒饮,或生命和心灵祈福的道具,被一种庞大的文化群体尊崇为与生融为一体的生存信念。这种信念,从千古走来,翻过山岭,奔驰原野,穿梭岁月和心灵,至今盛开在生命崛起的道场,一粒青稞便是宇宙缩影的微粒,对应着所有看见的与看不见的万物之灵犀。这种灵犀,便是青稞固有的本质原物。这种本质原物,在浩瀚的文化群系中闪烁自己的生命本源。 这种生命本源,穿梭在时空,在点点滴滴的实践积累中,人们普遍认为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泱泱的中华中医,是一座哲学的宝库,是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脉的哲学法库。青稞性平、味咸,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维生素B,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壮筋益力、除湿发汗之功效,适合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这是中华文化群体认知自我、认知自然、认知自我与自然的一脉心灵记录,闪烁着一丝丝智慧的光芒。这一光芒,犹如澎湃的青稞麦浪,在蓝天下飘扬着博大精髓的心灵寄语。 现代自然科学,又以其独特的手法,挖掘着青稞这一精灵的奥妙。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一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青稞可达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一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面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微生物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 青稞这一精灵,洋溢着某种亲和,洋溢着某种感染力。它漂洋过海,传播着认知文化。美国科学研究表明,青稞除β一葡聚糖外,还含有一种专门的胆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约每公斤100-150毫克。或许,海洋的深处有一个精灵,这一精灵便是青稞。曾经的汪洋——远古的喜马拉雅之海,站在峰巅,便是浪花。浪花与雪花,豪迈着一个精灵。 海洋、高峰、原野,鹰翅、雨滴、绿草,庞大的文化认知着星球乾坤。对某种物种的感应认知,是文明进程的不休之梦。膳食纤维、支链淀粉、微量元素之类,总是从青稞这一宇宙微粒中孜孜以求,对青稞这一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精彩。犹如这般的描述饱满着青稞无尽的细脉。这一不同角度的研究群体,又仿佛是青稞峰峦的追随者,闪烁着时空进程的光芒。研究膳食纤维者认为,青稞的总疗效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研究支链淀粉者认为,青稞淀粉成分独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链淀粉,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青稞25支链淀粉达到或接近100%。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研究稀有营养者认为,每100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以青稞为载体促进着人体的健康发育。青稞或以咀嚼颗粒,或以加工面粉,或以酿制酒液,融入到了每一个机体…… “无我”便是“利他”,“利他”便是青稞,这便是青稞精灵,这便是青稞之精神!这便是希翼。 青稞这一精灵何拟深渊,犹如乾宇……浩荡之精气,看见了又仿佛遥遥远远! 青稞含有呵护生命的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研究者的这一追求,又仿佛是青稞从远古走来的屐印,在时空中依稀可见……一种物在眼帘,一种物在心灵。藏语常言“聂粒仁波且”。“聂粒”意为生命,“仁波且”意为宝贝,意思就是“生命至高无上”。青稞这一精灵,伴随着“聂粒仁波且”这一生命崛起的悠然文化的万物之首。它的至高无上,就在于生命的伟大。 神话希翼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不知这是那年那月、那个时空的希翼,字字句句生辉着世间远古走来的生命之光——心灵与青稞、青稞与机体一脉相连,连成了蓝天与峰峦、江河与林海的共鸣协奏…… 神话,就是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仿佛就是昨天,又仿佛不在遥远,清晰听得这般音之韵律:很早很早时候,或许就是远古,有一个聪明、勇敢、善良的阿初王子,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处盗得了青稞种子。可不幸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一只狗。只有得到一个姑娘的爱情时,才能恢复人形。后来,这只狗果然获得一个姑娘的爱情,恢复了人身。由于他们的辛勤播种和耕耘,大地上长满了青稞。从此,人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糌粑。因为人们当初看见一只狗撒下青稞种子,长出了黄金般的粮食,所以便以为是神狗给他们带来的青稞。为了感谢它,人们便在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这则神话,叫“青稞种子的来历”。或许,这则神话印记了远古时狗驯化成家畜,又穿梭在丛林捕猎,身上粘了野生植物的种子,撒落在住地生长出来,被人发现的过程。从捕猎到种植,以青稞为标志的人类作物,就这样开始了…… 同样是“青稞种子的来历”,还有这般神话:古时候,有一次天上忽然出现了九个太阳,晒得大地到处草木枯焦,滴水无存,人们都被烤死了,剩下一片片血一样的土地和山岩。只有一个少年,在喜鹊的帮助下,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和天神的三姑娘结为夫妻,在三姑娘和老岳母的帮助下,瞒过老朽顽固的天神,从天界盗回五谷的种子,撒播在人间。这则神话,则以优美和浪漫的色彩,映照着人类与自然干旱搏斗中保护五谷种子的艰难历程。青稞是五谷之首,在远古的旱灾中,无数次生命艰难…… 一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就这样从远古走来,与生命需求的作物一脉走来。从一颗种子的发现、繁殖和劳作,从捕猎中启程,维系着文化群体的遥遥征程。这一征程,在还没有文字的岁月,口口相传着一种神话。站在历史的峰巅,我们诧异,诧异它这般智慧、这般丰腴,丰腴如血脉滚烫的肌肤……“自从有了青稞种,弯弯杜鹃做成犁,两只马鹿拉犁耙,两粒种在雪山顶;杜鹃犁头不好用,马鹿拉犁拉不好,雪山不长青稞芽。又用柳枝做犁耙,两条金鱼拉犁耙,两颗播在湖泊里;柳枝犁架犁不成,金鱼拉犁拉不好,湖里种子不发芽。再用栎木做犁架,一对犏牛来拉犁,两颗种子撒原野;栎木犁架真好用,犏牛拉犁拉得好,地上种子真发芽。青芽才露地表面,绵羊便想来吃芽,耕者围刺把羊拦;幼苗长到一拃高,牦牛悄悄想啃吃,农夫架篱防牛来。青稞苗儿正结穗,骏马伸嘴来啃穗,筑道围墙防马啃。豆大汗水洒满地,青稞终于长成穗,一穗结了一百粒,一粒青稞拇指大。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这则神话,犹如纪实,又犹如传记,以传神之语,在蓝天白云间留住了原始农耕从播种、管护到收割、食用的细腻微粒环节,仿佛是原始农耕的高潮工艺。这种工艺,是我们生命的滴滴血液……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青稞文化的豁达,青稞精神的善源,悠然而来……“无我”便是“利他”就是这般自然。这种自然,或许便是远古的心灵。心灵可以传承,犹如火炬…… 在神话的另一端,考古又这般生动,犹如盛开的鲜花,犹如不动的山脉……在西藏,有个叫泽当的地方,是个小镇,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泽当,当地藏语音译,曾译“孜塘”。“泽”意为玩耍、嬉戏;“当”意为平滩、平地、坝子。这个地名,源自当地所传观世音菩萨点化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出人类的神话中,神猴后代下山玩耍嬉戏之地。 离泽当不远的贡嘎县昌果沟,是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发掘中,科学家在灰坑内的烧灰中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农作物种子炭化粒。采集到约3000粒类似于麦类种子的炭化粒,经鉴定与研究认定为青稞种子炭化粒。这一发现,把传说中的青稞农耕历史提前了约1.5个世纪,首次将青稞农耕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 不仅如此,早在1979年,青藏高原孔雀河流域的若羌县古戍堡遗址发现了青稞、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青稞、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流域发现青稞栽培遗存。 遗存仿佛是山脉,神话在山之气脉间飘逸着灵光……这种灵光,与山呼应,在心灵、在山脉生生不息,抑或听得起伏的语音。这种语音便是时空,光便是见证。我们顺着时空的光阴,便是青稞的隧道…… 青稞提亲 生命的诞辰是世间最高的礼遇。 称作“阿舅”的娘舅,也就是舅舅,他拿了一壶上好的青稞酒从门庭走出。他前往村里最东边的人家为外甥提亲。 这一文化群体,阿舅为外甥提亲,是一项既古朴芬芳着泥土,又传承着母亲血脉的古老仪轨。为外甥提亲必须是阿舅,不然女方就会戏言“阿舅都不来,还谈什么嫁娶”。自然,这样的提亲也就拒之不谈。当然,这里的人们也不会这样去做,如果有人这样做了,会成为笑谈,成为一种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乐子。如果真的没有亲阿舅,但血脉是清晰的,娘亲那里顺着辈份自然会有阿舅的,比如一直恭敬阿舅的儿子称作阿舅;又比如娘亲家幸遇了一串珍珠般的或五朵或六朵金花,不曾生育一个儿子。这也就是说姐妹无兄无弟,姐妹生育的孩子自然就没有亲阿舅了。在这种情景下,自然就由娘亲母亲的阿舅出面了。当然,这时候娘家母亲的阿舅家,往往传承到了儿子甚至到孙子辈了,甚或重孙辈,抑或更远……但阿舅不会或缺。 如果娘家母亲家同样是六朵七朵金花的,又不曾生育儿子。那自然就到娘家母亲的母亲那里的阿舅之根出面了。这时往往是重孙曾孙了。 这一粒青稞,这一粒青稞酿就的青稞酒,这一壶提亲的青稞酒,它是青稞的文化血脉,是青稞的又一文化之魂。它与阿舅、提亲、嫁娶融为一体,是血脉的寻根,是母亲十月怀胎分娩至高无上生命的伟大。 这一伟大往往彰显了人类早期的社会认知和自然认知,耦合着生存和认知。在朴素的人类生命那里,生命只看到了母亲身态体形的变化和分娩的艰辛痛苦,因而母亲的血统显为可认知的伟大。阿舅,就是承载这一文化的血脉纽带。或许,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人类早期母系社会文化之基因依然闪烁的光芒。 或许,在远古的人类这一文化群体看来,没有母亲哪来的生命,而儿子又是这一家老少顶天立地的栋梁、生存前行的依靠,娘舅自然显得珍贵无上。这一珍贵,仍然彰显的是母亲的伟大。 在这些文化地区,有一句谚语传承至今,证实阿舅文化的珍贵和母亲的卓越伟大。这一谚语是“即使洪水冲走了阿舅,阿舅可救,但不能抓阿舅的头”。 这一谚语当地语方言音译是这样:“伙布切吾地那,伙布贡那玛梓!”,“伙布”为阿舅,“切吾”为水,“地那”为冲,“贡那”为头,“玛梓”为不要抓。直译为:“阿舅因水而冲,不能抓头而救。” 母亲、阿舅、青稞,这一文化群体中,血脉里流淌着历史雄厚积淀的文化基因。 一种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基因是生存认知实践中的又一血脉。青稞、母亲、阿舅便是如此。而青稞酒,便犹如娘舅家的外甥,始终不舍滚烫的血脉。 这种血脉便在提亲、嫁娶、庆典、逝者归天仪轨、外甥日常教育的细微之中生辉不息。 阿舅提着一壶青稞酒提亲,钦定了外甥的终身大事。外甥家开始忙碌着嫁娶事宜。外甥的母亲、奶奶、姐姐、妹妹或姑姑、姨姨都前来相助。第一件事情,便是酿制青稞酒。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