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惟石能言。 在银川大学学生靳立海看来,石头不仅能说话,还说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 11月30日,银川大学一间办公室里,靳立海专心致志地把一粒粒、一片片、一块块石子拼接粘贴在纸上。普通石子经过他的设计和铺陈,变身为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石子画。婀娜多姿的少女、竞相绽放的牡丹、心旷神怡的海景跃然纸上。 靳立海来自青海。去年,无意看到撒拉族石艺画,他便爱上了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石子。石艺画历史悠久,风俗、花鸟、山水、人物故事都能通过石子表现出来。他没想到,那些看似普通的小小石子,魅力竟如此大。 “我以前知道有人收藏奇石,还见过用奇石拼成的石头‘宴’。但是,没想到家乡就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技艺。”靳立海说。去年,靳立海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西夏石艺工作室,开始尝试创作石子画。 经过挑选和对比,他发现宁夏的石子有独特的“性格”,黄河石圆润透亮,贺兰山石棱角明显、色泽洁净,即使学校周围的小石子也有可爱之处。每到节假日,他就外出捡石子,从一颗颗小小的石子中,这个性格内秀的男孩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大世界。 创作石子画,思路和想法很重要,每块石头形状、颜色、大小迥异,打好草稿后,还要不断琢磨,再捡石子时就会胸有成竹。一幅石子画从构思到最终完成需要半个月,一堆石子演变成一幅画需要经过打磨、上清漆、粘贴等工序,过程较为繁琐。在创作花瓣、树叶、裙摆等细节时,还得把一块块石子一点点碎开,既考验耐心,也锻炼眼力。 虽然靳立海的“西夏石艺”工作室还不满“周岁”,但经过不断探索,他的作品质量稳步提升。“这也算是一门老手艺,作为年轻人,我有责任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传统文化释放出新风采,让更多的人认识喜爱石子画,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靳立海说。 (据《宁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