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母爱,是一场难以体面的退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3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苏心

1
  小时候,姥姥经常来我们家小住。一是因为姥爷去世早,妈妈怕姥姥孤独寂寞,二是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妈妈有很多事要做,姥姥能帮着照看下我们几个孩子。
  我的童年,家里虽不富有,但也算得上殷实,所以家里吃的饭菜,会时常有鱼有肉。
  我那时很馋,吃素菜就像咽药那么难,有荤菜就能吃很多。
  记得那时,妈妈总是摆好饭菜让姥姥和我们先吃,她出去忙活一会,等她回来时,我就差不多吃饱了,好吃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
  于是,每到有荤菜时,姥姥总是拿碗拨出一些,给妈妈留起来,还告诉我们,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妈妈是家里最累的人,要让她多吃点好的。
  可是,每次妈妈回来,就马上把菜倒回盘子里,还埋怨姥姥:“您别给我单独留菜,您和孩子们吃好就行了,甭管我。”
  姥姥也会反驳:“不给你留着点,你就只能吃菜汤了。”
  妈妈毫不在乎地说:“菜汤蘸馒头挺好吃的。”
  而下次做了好吃的,姥姥还是照样给妈妈留菜,妈妈还是埋怨,这样的场景重复了无数次,直到我长大。
  姥姥在我们家很少有闲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家务都包揽了。
  我当时很不理解,问姥姥:“妈妈都这么大了,你怎么还这么疼她?”姥姥总是白我一眼说:“你妈妈年纪再大,在我眼里也是个孩子。”
  姥姥晚年的时候,回到了舅舅的身边居住。每次去看她,她都会说一句,你妈妈也上年纪了,你们有空就自己带带孩子,她腰椎不好,估计你们都不知道吧?
  我还真不知道,妈妈一直把我捧在掌心里,我女儿简直就是给她生的,哪怕我在场,她也冲在前面给女儿做这做那。
2
  有一年中秋节,爸爸和我老公小酌,我就抱着女儿在一边吃饭,女儿的小手一会指这个菜一会指那个菜,我就用筷子夹给她。
  妈妈看我顾不上自己,就让女儿去她那,女儿那天不听话,谁都不找,只让我抱。
  妈妈就坐在我旁边,一直给女儿做工作。
  女儿无动于衷,妈妈就不停地说,爸爸听不下去了,说:“孩子都多大了,她还吃不饱饭吗,人家也是怕女儿饿着,你别管了,真是瞎操心!”
  可是,妈妈直到临终前,也没有停止为我“瞎操心”。
  妈妈此生对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生个二胎,不然老了一个孩子怕照顾不过来你。
  我哭得说不出话来,她自己都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却还在想着我遥远的老年。
  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从来不觉得那是描写爱情的诗句,它更像母爱,至死方休。
3
  记得看过作家叶倾城一篇文章,写她一位朋友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
  她只认得一个人——朋友的母亲,记得她是自己的女儿,毛毛。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朋友的母亲下厨烹制家宴,招待客人。
  外婆夹菜,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都装作没看见。
  上完最后一个菜,一直忙得脚不沾地的朋友的母亲,从厨房里出来。
  这时,外婆一下子弹了起来,一把抓住女兒的手,用力拽她,外婆一路把女儿拉到门口,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口袋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儿捧着那一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看着母亲的笑脸,哭了。
  疾病切断了外婆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亲爱的人,几乎遗忘殆尽,而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情缘。
  有人说,真正的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可是,又有多少母亲能够做到?
  在你面前,她永远无法从容,无法淡定,只要她一息尚存,就会冲在前面,去做孩子挡风的墙,不让这个世间的凄风冷雨吹到孩子身上。
  无论她有多老,无论她的孩子有多能干,在她眼里,也永远是那个需要保护的孩童。
  别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她却只关心你飞得有多累。
  无论你觉得她有多么不得体,她都难以体面退出“我爱你”这场人生大戏。爱有多深,方寸就有多乱。
  而她,永远无怨无悔。
      (摘自慈怀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10年,女儿
  查树红

第一个10年,她是我的女儿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女儿的出现让我心中窃喜。她出生那天,当护士将包裹在襁褓里的她小心翼翼交给我时,我心中响起快乐的回声。我仿佛看到一只羽翼未满的小鸟停在我的掌心,正等待我用生命去喂养、呵护、陪伴她成长。霎时一股幸福之流涌上心头,温暖全身。
  一星期后,妻提醒我,该给小家伙取名字了。正好我读到著名诗人谢克强先生的《写给女儿》。文中有段话触动了我,大意是:生活如五谷杂粮,诗是五谷酿成的酒。又联想到我接她回家的那天,天上下着丝丝细雨,于是就取了“茹诗”这个名字:希望女儿一生健康、美丽、快乐……
  初为人父的日子,是全新的生活体验。我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摇篮边逗她。她恬静地躺着,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瞪着乌黑澄澈的双眼注视着我,美极了。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和莫大的喜悦,抱起她……
  她两岁时,我调到市区工作,周末才能回家。第一个周末回去,晚上睡觉时,她搂着我的脖子,才能安然入睡。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她7岁,进城上小学。
  我还曾和妻子开玩笑说:“女儿长大不嫁了。”
第二个10年,她是我的朋友
  女儿小学临毕业的那年,有一次家长会,她坚持要我去参加,我却要她妈妈去。我和女儿发生争执,我还差点动手要打她。接下来,我俩“冷战”了快一个月。我实在憋得难过,在妻子的“斡旋”下,向她“投诚”,并弱弱地问她:“我们能成为朋友吗?”她响亮地回答:“能!但从此不准你动手打我,哪怕是有这想法也不行。”
  我点头保证。从此,我成为她的朋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依赖与日俱增。
  高一时,她面临文理科选择。当她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没有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她的选择。我只问她:“你想选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她回答说:“我想选文科,因为……”我答复说:“我尊重你的选择。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
  高二时,妻子发现了男生写给女儿的字条,告诉我。我没呵斥,没搜查,没盯梢,只是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这样写道:“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我更愿做你的朋友。希望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和你沟通、交流。100个大人会找1000个理由让孩子好好读书!因为一来你是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二来以目前的年龄,你还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三是会分散你的精力,影响你的学习……”
  她听进去了我的劝告。
  转眼间,她上大学了。送她上学的那天,妻协助她整理好床铺后,我们一起围着偌大的校园走了一圈。临别时,女儿坚持要把我们送到校门口。望着她依依不舍地挥手、慢慢消失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从这一天起,女儿将会离我一天比一天远,贴心的小棉袄将要独自去面对外面的风雨。
  我担心她,不知她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于是,每天一个电话,近年有了微信后,又改用微信视频。我和她在电波的两端进行着关于学校、单位、家里,有关工作、生活、情绪等“信息交换”。从她上大学的第一天起,从未间断。
第三个10年,她离我渐行渐远
  大三暑假,她到超市打工,站柜台,每天早起晚归,脚踝都站肿了。我劝她放弃,她却咬牙坚持下来了。
  大四下学期实习,她独自一个人投档、面试、应聘找实习单位。第一个月发1600元工资,她拿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奶奶每人网购了一双皮鞋。2016年春节时,因妻外出旅游,她主动向我提议回农村老家陪爷爷奶奶过春节。我推掉所有应酬,和她在老家陪着年迈的父母过了一个安详、清静、幸福的春节。
  她去年6月份大学毕业,因为在实习单位的良好表现,顺利成为其中的一员。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听从我的提议去考研,出国留学,或考公务员。我对她讲的一句话就是:“心是一塊田,快乐自己种。”她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我似乎听到了她每天匆忙却又快乐的脚步声。尽管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及时接听、回复我的电话或信息。
  父亲节那天,她发来节日祝福:“祝老爸节日快乐!”我笑问:“我50岁还不到,老了吗?”她答复:“我长大了,你变老了……”是啊,父母的慢慢变老是因为子女的渐渐长大。我知道,岁月会慢慢催老我的容颜,女儿也将离我渐行渐远了……
  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我会用岁月的手握着时光的刻刀,镌刻出最深的心愿:我们来世再做至亲至爱的父女。
       (摘自《海外文摘·文学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