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关 于 读 书
——写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4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兰大新闻院原本有几个读书会,但读书活动时续时断,效果不太好。我发现,同学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好学,加之外界诱惑太多,分散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是建议老师们把读书会恢复起来,逼着同学们集中精力多读些书。阙岳、韩亮、刘晓程、王君玲和杜兴彦几位老师很积极,几个读书会重新活跃起来。
  阙岳老师牵头的读书会名曰“群学雅集”,组织得很好,读后感现已积累数十万言,准备结集出版。阙老师嘱我作序,我高兴之余乐于效力,谈不上什么序,只是借机将我关于读书的感想阐发一下,与同学们分享。
  (一)关于读书的概论。当今社会,尽管新媒体层出不穷,让读者眼花缭乱,但读书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一本本书籍,犹如一块块砖头,如果你读懂了它、消化了它,它们就会变成你上进的一个个阶梯,助你迈上更高的境界。
  (二)读书与生存。读书在古代已受到高度重视——即所谓耕读传家。古人云:“万般佳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时,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出人头地。而现在,读书已成为生存之需。社会变动不居,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不读书就不能更新知识、提升自己,就必然出现本领恐慌,被时代淘汰的厄运就会在这种恐慌中不期而至。在当今这个时代,人犹如电脑,升级才能生存。而读书,正是人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读书的功用。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虽然能够拿出不少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或偏见。读书,确实具有多方面的实际功用,如学习知识、了解方法、掌握技能、启发思考、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等等。这一切,都有助于读书人开阔眼界,增强本领,解决难题,取得进步。
  (四)读书的无用之用。读书,除了实际的功用之外,还具有无用之用——一是改善气质,摆脱庸俗,纠正偏见。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多读书读好书,久而久之,谈吐会改变,气质会提升,雅趣会增加,俗气会减少,看问题会更加客观,待人处事会更加平和。二是有助于在凡尘之外,建立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关起门来,打开音乐,泡上一杯好茶,捧起一本好书,凝聚双眸,专注地阅读,静谧地思考,和智者做无声的心灵对话,思绪自由自在地驰骋于无限的宇宙之间,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跳动的知识精灵带着你遨游寰宇,会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藉。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静到了极致的阅读和思索,也是“思绪万千的翻腾之际、心声萌动的奏鸣之时”,那是无可言喻的妙境……如果说享受,这不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吗?
  (五)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高贵,往往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因为这不仅需要自身气质的高雅,更需要相应的门第、相当的财富,以及岁月与修养的积累;但是,以读书而让自己高贵起来不需要这些,它很简单——只要你愿意。
  (六)读书与方向。读书人里面,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尽忠报国者、鞠躬尽瘁者、文以载道者、身正作范者有之;而卖国求荣者、不知廉耻者、假面伪善者、蝇营狗苟者亦有之。同为读书人,何以别若冰炭、隔如云泥?盖因政治立场或价值观之相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读书,在进步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读书;否则,因读书而获得更多的知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
  (七)读书与思考。读书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是有益的。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把读过的东西加以思考,才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所鉴别,而不至于囫囵吞枣。也只有经过思考,学来的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财富。那些饱读诗书而不善思考的人,只是知道分子,而成不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勤于读书而又善于思考、知识渊博而又富有主见之人。
  (八)读书与写作。有的人,只写不读,或者写多读少;有的人,只读不写,或者读多写少。这两种情况都不好,前者容易江郎才尽,写来写去枯燥乏味,不见提高;后者则容易眼高手低,因为手生,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不满意,以至于由多读书而形成的高眼光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写作的障碍,进而怵于动笔。这说明,读书与写作应该形成良性循环——一面读书,一面写作,读书推动写作,写作要需求读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九)读书与实践。尽管读书可以独立存在,可以漫无目的而仅凭兴趣;但人们读书的主要目的还是经世致用,用读书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提升工作的效率、提高生活的质量、改造我们的世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人误将此话解释为读书学习然后不断地复习之,不是很高兴吗?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复习不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快乐,实际上孔夫子在此强调的是实践——读书学习,然后不断地付诸实践,取得成果,不是很高兴吗?事实证明,读书人只有在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获得成就感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把自己读成书呆子。
  (十)读书要从孩子抓起。一个人,如果在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读书的兴趣,那么读书也就会成为他(她)终生的兴趣,无须他人督促;反之,如果小的时候不读书,长大了也就不太可能喜欢阅读,书籍之于他(她)而言,只能是陌生的东西。大学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后机会,同学们切莫错过。
  (十一)读书的回报。任何一个人,在读书上的投入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得到应有的、带着荣耀和光芒的回报;反之,该读书而不读书之人,其当年的慵懒和怠惰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以其不情愿的方式还之以尴尬乃至羞辱。
  (十二)读书读旧书,研究历史经验;看报看新报,观察现实变化。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要想取得进步,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兼顾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变化。研究历史经验,需要多读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以及历代史学、文学名著等等。观察现实变化,需要勤读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新华文摘等等。
  (十三)读好书好报,日计不足而岁计有余;读烂书差报,日计有余而岁计不足。好书好报,大多正襟危坐、字正腔圆,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每天似乎阅读量不大、收获不多;但认真坚持下来,年终算总账,收获却是丰富的;反之,那些烂书差报,充斥着八卦传闻、花边新闻,以及杀人、强奸、放火、爆炸之类的报道,每天的阅读都很热闹、很刺激,但一年下来,收获甚微。是以,书报不可滥读,而要选择,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好书好报上。
  (十四)把读书变成日常习惯。古代社会,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事,因此多把读书视为神圣之事——需要窗明几净,需要正襟危坐,需要红袖添香。今天的中国,读书已成寻常之事,不必那么正式和隆重——举凡等车的间隙、短暂的闲暇、睡前的片刻,乃至解手的时间,都可以拿起书来读一会儿。用林语堂的话说,就叫做“有闲必读书”。他还说:“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只有革除那些沉迷于打牌、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而把读书变成日常习惯,把零星的时间用来多读点书,才会在日积月累中让自己变得优雅和丰富起来。
  (十五)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广泛地阅读,还是精选地阅读,这是读书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先博后约,大致以就业确定工作岗位为界——此前要广泛阅读,多读杂书,博览群书;此后由博返约,精挑细选,术业专攻。前一个阶段以广博的学养奠定知识基础,后一个阶段以专门的钻研追求业务深度。
  (十六)莫做低头族。伴随着手机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低头族不分场合紧盯手机,都在忙些什么呢?大多是在玩游戏,即便阅读也只是浅阅读、看八卦。我们需要的是深阅读,而深阅读的最佳方式依然是阅读纸质书。低头族,只盯手机,罔顾其他,疏远了亲友,淡漠了感情,甚至会因此而导致危险,实不足取。
  (十七)读书会是读书的好方式。其好处,一在引导,二在督促,三在交流。引导,就是号召读书,推荐好书,让同学们提高阅读效率,少走弯路;督促,就是布置读书,检查读书,以督促检查的方式迫使同学们多读书;交流,就是读后沟通看法,启发思考,共同受益,把每个人的收获都变成大家的共同收获。如此之好,何乐不为?
  (十八)本书收录的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想不乏深入思考和真知灼见,我读后很受启发,并为之欣慰。当然,也有一些失之青涩的稚嫩之见,不过这不是问题,而是人生青少年阶段的特定印记。当日后同学们成熟起来,再回头阅读这些文字,不但会感到一种盎然趣味,还会联想起青春年华和兰大岁月。
  结语:有的老师,热衷于往来酬酢;有些同学,沉迷于娱乐玩耍,而把读书和思考看作苦事,视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殊不知,一旦你真的进入了读书和思考的天地,才会恍然而悟:原来读书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任何一个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人,任何一个不甘平庸和空虚的人,都会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读书和学习,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冶情,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而不读书的生活、不思考的日子,在马马虎虎之中,在散散慢慢之间,使原本珍贵的生命变得低俗、寥落、黯淡而空虚。
  同学们,好好读书吧!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是我们当前的本分,也是日后走上社会发挥正能量的准备。
            (据人民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