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我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5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李子 早酥梨


  记者 张成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人类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行为遭到大自然惩处的事件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全球引起共识。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甘南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征程中,先觉先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州强化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战略,围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大地增绿、农牧民增收两大目标,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着力实施造林绿化,狠抓资源保护管理,努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子。在环保工作上,全州集中发力,攻克环保难关,一项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一条条环保措施的实施,不仅为了守住甘南的青山绿水,更要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
生态自信———让每个呼吸都清新
  甘南要GDP,要投资,要发展,更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州委州政府的发展共识,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2015年至2016年,全州旅游人数和文旅综合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并成功获得“最美中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称号。在发布的“2017最美中国”榜单中,甘南州荣获“生态、自然旅游城市”和“民俗、民族旅游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上,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州坚持生态立州不动摇,统筹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17年共落实林业资金2.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0.62万亩,州属森林覆盖率达到14.37%,林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林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
  在守住“金山银山”的同时创造出“绿水青山”,是每一位甘南人心中的梦想。我州在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造林绿化方面成果丰硕。
  ——退耕还林深入推进。落实资金3677.36万元,舟曲、临潭、夏河三县全面实施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5.8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同时,加大补植整改力度,完成2014至201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67万亩,实现了生态建设增收入、惠民生双赢目标。
  ——沙化治理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人工补播、施肥等综合措施,恢复沙区植被100亩,为规模化防沙治沙奠定了基础。争取落实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土地封禁15万亩,投资达1000万元。
  ——绿色长廊建设持续推进。完成绿色旅游长廊建设270.18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39.1万株、花卉(草)1.18万亩;对2016年工作开展了“回头看”,补植苗木0.7万株。全州境内国道,省道以及部分县乡公路累计绿化达580公里,基本实现了重要交通干道能植尽植、裸露地应绿尽绿,靓丽宜人的绿色旅游风景线框架基本形成,促进了生态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
  ——全民义务植树行动广泛开展。及时开展植树造林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从规划设计、苗木质量、整地栽植和浇水培土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确保了植树造林质量。去年,全州共计义务植树250.2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12%。
  ——高位推进大景区绿化。争取造林绿化建设资金3033.21万元,全年完成造林2.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栽植啤特果、李子、早酥梨、云杉等苗木277.65万株,实现了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的有机结合。
严格执法———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在4月24日召开的省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甘南州工作动员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说:“保护好甘南的青山绿水,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大局全局,不仅是生态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全州上下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有力的措施,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以实际行动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绩取得和背后必然是数倍的付出。我州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
  州环保局从2017年底至2018年3月末,对全州范围内涉及自然保护区内的33家水电站工程再次进行了排查梳理,要求水电站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按时限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本着水电建设、运营不对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埋下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造成减水河段断流及水环境、水生生态恶化,不影响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确保生态流量、确保水生生物保护措施落实为目标,结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情况,调查分析水电站建设及运营产生的实际生态影响,影响的范围及程度,对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查找突出环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整改措施,并保质保量限期完成整改。
  目前,我州已有6家涉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备案工作;17家涉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完成了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的编制,正在公示或按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整改;3家涉自然保护区水电站要求尽快完成环保竣工验收工作;7家涉自然保护区水电站由于环境影响后评价进度缓慢,州环保局作出了责令整改决定书,督促建设单位限期完成。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