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妇女独立团”这五个字,是红军长征史上凝重而凄婉的一段历史。1933年底,当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时,这一带的许多贫苦妇女纷纷报名参军,使红军的妇女队伍不断扩大,在第二年成立了妇女独立团,妇女们既参与军事战斗,又担负起大量的战勤工作,成为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一支特殊队伍。长征开始后,她们和男同志们一道行军作战,三度爬雪山、过草地,在超负荷的艰难跋涉中,独立团的妇女们付出了青春、健康,甚至鲜血和生命。1936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渡过黄河的红军西征部队被马家骑兵围歼,妇女团1000多名女兵惨遭杀害、酷刑…… 张秀英老人就是长征中妇女独立团失散在迭部县的成员之一。敲开张秀英老人的家门,老人矮小的身躯和布满皱纹的脸庞出现在眼前,我们有一阵子不知如何开口,倒是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拄着拐杖平和地说:“你们来啦!”这是一个直爽的老太太,她的记忆已经很零碎,却能口齿清晰地为我们慢慢拾掇起来:“我参军时18岁,是在四川苍溪老家跟着救护会出来的,我入伍时妇女独立团就已经有了,大概有几千人。长征开始时,我们也不知去什么地方,说走就走,几乎每天都在行军赶路,起初北上,后来南下,失利后又再次北上,整天在敌人的手掌上走,你说能不危险吗?” 就在第三次过完草地进入迭部达拉沟时,班长张秀英发高烧病倒掉了队。当时部队走后,她们姐妹有十几个留了下来,后来死的死,失踪的失踪,一个也没再见着了。张秀英后来被好心的藏族群众收留下来,为他们干活,她也想过去找部队,可是那么深的沟,到哪儿去找?正是达拉的深山野沟阻隔了张秀英追寻长征的道路,也无形中使她躲过了不久之后的那一场劫难,成为妇女独立团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在卡坝做了15年农活的张秀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一名普通劳动者。1964年从农村回到迭部县城后,她参加了联社,成了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一直干到70岁,单位解散退休,领取每月41块钱的生活费。“现在过的就那么样吧。”老太太眯着眼睛说:“儿子有了,孙子有了,房子也盖了,就是双脚关节痛,走路要拄着木棒……” 像这样的老红军,在迭部有几十个,现都已作古。和平年代里,这些无名功臣在大众的视野之外日渐老去,但在民间纯朴的传奇里,妇女独立团的荣耀和悲壮,不会因为主人的告退而沉寂,也不会因为幸存者甘于平淡而消散,都会在有心人的口中传扬。 (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